四念處是一種很複雜、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與五停心──即數息、不淨、慈心、界
方便、因緣等五門有密切的關係。現在概略地介紹四念處。
佛經上記載,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強忍住悲痛,請佛就未來佛法的弘
傳,開示最後的遺教。
釋迦牟尼佛咐囑阿難四件事:
四念處是一種很複雜、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與五停心──即數息、不淨、慈心、界
方便、因緣等五門有密切的關係。現在概略地介紹四念處。
佛經上記載,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強忍住悲痛,請佛就未來佛法的弘
傳,開示最後的遺教。
釋迦牟尼佛咐囑阿難四件事:
摘錄自《答案》/達賴喇嘛開示
問:
一位上座部著名的專修內觀的大師曾說,持咒對於開悟是沒有幫助的。持咒只能刺激脈
輪,帶來喜樂的覺受,但是對於獲得大悟是沒有用的。禪修時持咒,因為分心的緣故,
幾個小時很快的就過去了,而不會不舒服。
◎摘錄自《原始佛教》/聖嚴法師著
(四)八正道是什麼?
八正道又稱八聖道。即是修持解脫聖道的八種正確的方法,這也就是四聖諦中道諦的內
容。但這八種聖道,有其演進的軌跡,現在分述如下︰
1.由五戒而成十善︰
◎敬錄自 懺雲老法師開示錄《蓮音》
淨土宗十二祖,徹悟祖師說:「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的方便。」按次第說呢,
第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的通途。
我們發心就為的了生脫死,參加佛七、來學佛,依著信願行往前進修。怎麼了生脫死呢
?念到一心不亂,深信切願篤行、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求願往生,和阿彌陀佛互相感
◎摘錄自《阿含經故事選》-049.一舉突破的觀空法─大空經的觀法
有一次,佛陀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城遊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樹園中。
這天早晨,佛陀入城乞食後,順道去加羅差摩精舍。當時,尊者阿難正與許多比丘在精
◎摘錄自《阿含經故事選》-048.逐層突破的觀空法 ─小空經的觀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的鹿母講堂。
這天,尊者阿難在傍晚結束禪坐,來見佛陀,問佛陀說:
◎摘錄自《阿含經故事選》-046.都說止觀二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拘睒彌城東南,瞿師羅富家長者所布施的林園中。
一天,尊者阿難拜見一位上座,向他恭敬地行問訊禮後,問上座說:
敬錄自 懺雲老法師開示錄《蓮音》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依體起用,用還歸體
,歸到一心不亂,這時候最重要。一心不亂再盡量體會,教它時間久,教它精彩、就是
精進的精;念念念去,就是精進的精,這叫精彩。這樣用功,就是依著《阿彌陀經》文
◎妙境長老
於西元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四日在慧日講堂主持禪七開示內容的摘錄。
我舉一個例子,南傳佛教的馬哈喜、噶印卡,他們說南傳佛教的修行方法,當然,我承
◎妙境長老
於西元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四日在慧日講堂主持禪七開示內容的摘錄。
我們中國佛教,自從慧遠大師提倡淨土法門以後,淨土法門就在中國流行很普遍,很多
◎虛雲老和尚講述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執
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
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只為你我從無量劫來,
◎轉信
修行人欲求解脫之道,不應迷戀床褥,不應樂睡眠,不貪供養之味;吾人
身中有種種蟲,嗜睡蟲行在人體各處血脈、骨髓、肌肉之中,隨人之起居
作習、心念而動,蟲疲倦欲休息時,人即疲倦困頓,意念昏沈,故欲眠臥
◎南懷瑾
一個修行人,每天很忙啊!「必有事焉」,隨時恭敬,念念在佛,面前有佛,心中有佛
,就是孟子的話:「毋助毋忘」,不要過份,過份抓緊了,「哎呀,現在我心中有事,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不要說:「我要唸阿彌陀佛」,神經了,太過份了,這是「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