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原始佛教》/聖嚴法師著

(四)八正道是什麼?

八正道又稱八聖道。即是修持解脫聖道的八種正確的方法,這也就是四聖諦中道諦的內
容。但這八種聖道,有其演進的軌跡,現在分述如下︰

1.由五戒而成十善︰

所謂五戒,便是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這五戒的前四
條,乃為一切人類的基本德目。印度原來的婆羅門教,以及稍前於佛陀的耆那教,乃至
其他如猶太教與基督教,都有類似的規定。佛教是主張智慧,並重視理性的宗教,故以
為若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於前四條之後加一條不飲酒。不飲酒的確可有防止破犯
前四條戒的功用,這是前四戒的防腐劑。

由五戒之前四條的伸張,發展為十善,即是將妄語一戒之內分列出為妄言、綺語、兩舌
、惡口。更發現犯戒的動因,是由於心念中的貪欲、瞋恚、愚痴的主使,合上殺、盜、
邪淫,正好成為十種惡業。對治十惡的方法,便是反過來修行十種善業。
   
2.由十善會成三業︰

十種善業的表達,是由於身體、口舌、意念而形成,所以稱為三業,列表如下︰

  ┌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
三業┼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 十善業
  └意─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痴    ┘

3.由三業出八正道︰

從性質上說,十善業尚祇是消極的不作惡,到了八正道,才是積極的行善。所以,行十
善,僅是修的人間及天上的福業,尚非解脫之道。修八正道,才是了生脫死的正因。八
正道是由身口意三業的積極化,說明如下︰

一、正見──此為正確的知見,乃以三法印為指導
二、正思惟──對正見作深入的思考
三、正語──用口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法
四、正業──用身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法
五、正命──用正當的謀生方法賺取生活的所需
六、正精進──策勵三業,日新又新,至於清淨
七、正念──繫念於聖道的實踐,心不旁鶩,意不散亂
八、正定──心力集中,不動不搖,不受五蘊的誘惑束縛,便可出
      離生死,而入涅槃

八正道分隸於三業,如下表︰

           1正見
           2正思惟
  ┌身456    3正語   戒3456┐
  │        4正業        │
三業┼口356    5正命   定678 ┼三學
  │        6正精進       │
  └意12678  7正念   慧12  ┘
           8正定


4.由八正道會成三學︰

此所謂三學,又稱三無漏學,就是前面所曾講過的戒、定、慧。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
,修八正道實又不出戒定慧,它們的會合關係,如上表。

5.由三學而出六度︰

六度在梵文稱為六種波羅蜜多,即是六種將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出生死的彼
岸之方法。

在五戒十善,是消極的不作惡,在八正道的戒定慧,是積極的修持解脫道,到了由三學
而出六度之時,便是修的自他兼濟的菩薩行了。例如︰僅修八正道的人,不作布施,不
會有罪。修六度行的,若不布施就算犯戒了。布施分有財物布施、說法布施、以精神的
安慰及鼓勵(無畏)來布施的三種。有財的出財、有力的出力(智力與勞力),無財無
力的,尚必有你的同情心、讚歎心、歡喜心可作布施。這是菩薩以利人為第一要務的原
動力。

現在將三學開出六度的配屬關係,列表如下︰

         布施度1   ┐
   ┌1持戒  持戒度1   │
   │     忍辱度1   ├ 六度
三學 ┼2習定  精進度123 │
   │     禪定度23  │
   └3修慧  智慧度3   ┘
  

一般人以為六度法門是屬於大乘佛教的,其實在原始佛教時代已有六度,例如︰被傳統
的中國佛教徒貶稱為小教或藏教的《增一阿含經》卷十九,就明白地載有六度法門。同
時,大乘佛教的化世精神,也係由六度而繼續開展出來的。

六度的含義極其深廣,由於時間關係,今天在此已不能和各位詳細研究了。如有機會,
再和各位研究兩個重要的題目,那便是︰由原始佛教到小乘佛教,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
教,其間先後次第的發展,均有脈絡可循。例如︰由原始佛教因緣生法的基礎,後來即
成熟為龍樹中觀系的性空大乘;由原始佛教五蘊分析的基礎,後來即成熟為無著瑜伽系
的唯識大乘。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恰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