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阿含經故事選》-049.一舉突破的觀空法─大空經的觀法
  
有一次,佛陀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城遊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樹園中。
  
這天早晨,佛陀入城乞食後,順道去加羅差摩精舍。當時,尊者阿難正與許多比丘在精
舍內縫補衣服,看到佛陀到來,連忙出來迎接,並且稟告佛陀,他們正在此縫補衣服。

佛陀告訴阿難說:
  
「阿難!不要好於群聚之樂。好於群聚之樂的比丘,真的不可能體嚐到離欲之樂、靜默
 之樂、寂靜之樂,以及正覺之樂,也不能達到令人喜愛的暫時心解脫,或無時無刻安
 住的不動搖心解脫。只有遠離人群憒鬧的獨處比丘,才有可能。為什麼呢?因為我不
 見有任何令人貪著喜樂的東西,在它起了變化後,不讓人生起憂悲惱苦的。所以,我
 成就離貪著外物的境界證得解脫,這就是超越一切色想;不作意一切相的外空。
  
 阿難!當我安住於離貪著外物的境界後,心生歡悅而生起清清楚楚的覺察力,再以此
 清晰、專注的覺察力,生起喜、樂而進入禪定。阿難!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來見我,我就教導他們要遠離群聚,遠離欲貪,而樂於無欲,並且勸勉他們
 修習禪定。
  
 阿難!如果有願意多修學空觀的比丘,他應當使內心穩定、安靜、專注而入於禪定。
 當內心安住於禪定之後,再以此禪定力作內空觀。如果有人想要作內空觀,但又不先
 進入禪定,那只是白費力氣而已。
  
 阿難!如何使內心穩定、安靜、專注而入於禪定呢?比丘應當離欲、離惡不善法,得
 喜、樂而進入初禪,或再更進一步進入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當進入禪定後,就
 以此禪定為基礎修內空觀。
  
 在進行內空觀中,如果內心動搖,不能成就內空觀,或者不能保持穩定自信而篤定時
 ,應當要全然清楚地覺察這樣的情況,並轉而作外空觀。
  
 如果在轉修外空觀中,內心還是動搖,不能成就外空觀,或者不能保持穩定自信而篤
 定時,應當要全然清楚地覺察這樣的情況,並轉而作內外空觀。
  
 如果在進行內外空觀中,內心還是動搖,不能成就內外空觀,或者不能保持穩定自信
 而篤定時,應當要全然清楚地覺察這樣的情況,並轉而修寧靜的不動觀。
  
 如果在轉修寧靜不動觀中,內心還是動搖,不能成就寧靜不動觀,或者不能保持穩定
 自信而篤定時,應當要全然清楚地覺察這樣的情況,並回去重修最初作內空觀前的基
 礎禪定,重新穩固定力。
  
 重新穩固定力後,繼續作空觀,直到全然清楚覺知自己已經穩固地成就內空、外空、
 內外空、寧靜不動為止。
  
 當比丘內心安住於這樣的空境,則能在行、住、坐、臥中,全然清楚覺知自己不起貪
 求、不起憂苦、不起其它的惡不善法。有所言談或想法,也只會是關於導向正覺解脫
 與涅槃。
  
 阿難!從眼、耳、鼻、舌、身而生起的五欲,是無常變化的,應當捨離。比丘應當全
 然清楚地覺察,心中不為五欲所激盪,確實遠離欲貪。
  
 阿難!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生滅,都不離執取。比丘應當全然清楚地覺察,
 從觀五蘊,觀五蘊的集,觀五蘊的滅而破除我慢。
  
 阿難!以上所告訴你的,都是向於賢聖出世間的善法,依此修學,就可以脫離惡魔王
 的掌控了。」
  
接著,佛陀又對尊者阿難說,如果只是在形式上遠離人群,住在人煙稀少的森林、墓地
獨處,但卻因訪客太多,內心不能遠離人群,實質上仍不得清靜,還是會起貪愛而陷於
苦中的。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九一大空經》、《中部第一二二空大經》。
  
二、這是以禪定(止)為基礎,而作空觀的教導,是一種重於禪定的修學法門。所謂的
  「空」,其實與「解脫」的內涵相同,而「空觀」,應是作緣起無我的思惟觀照。
  
三、什麼是內空?什麼是外空?什麼是內外空?以下幾段說明,或者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綜合論師們(按:以《法蘊足論》、《集異門足論》、《大毘婆沙論》等說一切
  有部為主的論典)的意見:自己是內,他人是外;現在持續存在的是內,已不存在
  的是外;具主動性質的是內,被動的是外;身是外,心是內;內六處是內,外六處
  是外;粗重的是外,細膩的是內。如果觀察他人,而能反省到自身,就可以稱為內
  外了。分內、外,實在是相對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拙著《中阿含經十二選》第一八五頁)

  「內空,是觀六根,遣除其相而空;外空,是觀六塵,遣除其相而空;內外空,即
  遣除根境綜合相而空。如是修習,得到內心安住不動,是不移動。……不動,有解
  說為第四禪,因為到了四禪,不為三災所動。但依『中阿含』的『大空經』與『淨
  不動道經』看來,不動是合於空無邊處定的。」
  (印順法師著《性空學探源》第九○頁)

  「所以這一修空的教授,起初可能只有二類:一、(空於五欲的)五欲空;二、(
  空我我所的)五蘊空。由於五欲是內根、外境相關涉而引起的,所以觀五欲,可以
  分別的觀外境的無常,內根的無常,內外緣生欲貪的無常。在傳授中,分為內空,
  外空,內外空。空於五欲的分別觀察,其實是內外關聯著的,先觀外空或先觀內空
  ,都是可以的。空於五欲的空觀,分為外空、內空、內外空,於是對外空五欲而本
  有內空意義的,觀五取陰而空於我慢的,名之為不動了。」
  (印順法師著《空之探究》第五二頁)
  
四、「這也就是超越一切色想;不作意一切相的『外空』」一句,《中部第一二二空大
  經》作「內空」。若依上項說一切有部論師對「內、外」的詮釋,採《中阿含第一
  九一大空經》之「外空」說,似乎比較恰當,因為令人貪著的東西(色)是外,觀
  其無不令人生起憂悲惱苦的,正屬於外空的內容。
  
五、到底要以何種程度的禪定基礎,才能作空觀呢?《中阿含第一九一大空經》只舉了
  初禪,《中部第一二二空大經》舉到第四禪。論師的意見,「不動是依第四禪而向
  解脫的空三昧,如果不得解脫,就成一般的第四禪。」
  (印順法師著《空之探究》第六三頁)

六、什麼是「暫時心解脫」、「無時無刻安住的不動搖心解脫」?前者是依著禪定力而
  達成的暫時解脫,會隨著定力的退失而退失,後者是一般所說證阿羅漢果位的解脫
  者,證入後不會再退失。(參考《瑜伽師地論》大正大藏經第三○冊第八一三頁上)
  
七、這是以某一禪定為基石,在內空、外空、內外空、不動中,不斷地尋求相應的觀法
  ,從相應的觀法中,獲得突破的證入,所以說「一舉突破的觀空法」。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恰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