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錄自《傾聽弦外之音》/阿姜查法師開示

問:
 我有一個朋友曾跟一位禪師修行。
 他問禪師:「佛陀當年坐在菩提樹下時做些什麼?」
 那位禪師回答他說:「他在參禪(Zazen)!」
 我的友人說:「我不相信。」
 禪師問:「你為什麼不相信?」
 我的友人回答:「我曾問過葛印卡老師同樣的問題,他的答案是:
         『佛陀當年坐於菩提樹下時修的是內觀(Vipassana)!』」
 由此可見,他們都是自己做什麼,就說佛陀在做什麼。

阿姜查:

  當年佛陀坐在曠野中不就是坐在菩提樹下?即使他是坐在其他種樹下,仍然會被叫
做菩提樹下。這種說法沒有錯,因為「菩提」二字,不就代表大覺者--佛陀本人嗎!
偶爾談談菩提樹下靜坐這檔事沒關係。可是許多鳥兒也棲息在菩提樹下、芸芸眾生也在
菩提樹下遮蔭呢!但他(牠)們就是跟般若智慧、真理相去甚遠。沒錯,我們可以說「
那菩提樹下……。」然而猴子於菩提(樹)下玩耍、人們在菩提樹下乘涼,並不表示他(
牠)們就具備深遠智慧。只要有深刻瞭解的人都明白:「菩提樹」的真義,指的其實是
究竟佛法。

  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我們能成佛,於菩提樹下靜坐對我們確實不壞;除此之外,
就不須再爭執了。當某人說佛陀於菩提樹下靜坐所修的是某種法門,而其他人則抱持相
反意見時,我們無須涉入。我們的眼光應該放在究竟的、覺悟真理之上。許多人津津樂
道於「菩提樹」的看法,問題是當出現兩種不同菩提樹時,人們竟可為此爭論得天翻地
覆;結果,「菩提」早已蕩然無存。
  
  總之,這都是在說明「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在這種前提下,我們也可
以在菩提樹下靜坐,然後成佛,那就太棒了。所以,不須為此爭論。當有人說佛陀在菩
提樹下靜坐修某種法門,他人反稱:「不,不對!」時,我們不須介入。我們的目標要
放在究竟法上,意指安住於全然覺知之中。究竟法遍及一切,所以不論佛陀是否坐在菩
提樹下、以何種姿勢從事哪類活動,都不要緊。那都是人類所發展出來的想法。人人都
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我們只要保持超然,無須參與論辯。

  佛陀是在哪兒得入涅槃的?涅槃指的是滅盡無餘。滅盡無餘前,必先具備對事物的
如實知見,這才能淨垢無餘,方才是「究竟法」。世間法和解脫法的解釋各自有別,雖
各自有理,道(真理)卻不同。比方說:你是個「人」,但佛陀則不以為然:「不,不
是這樣的,本來是無我的。」因此,我們將一切的說法和解釋概括為世間法和出世法。

  這樣說好了:以前你是個小孩,現在長大了。那麼,現在的你是一個新的你、還是
舊有的你?如果是舊有的你,你怎麼變成大人了?倘若是新的你,你又從何而來?新你
和舊你的討論都切不著重點,顯示出世間的語言和理知上的有限性。如果有所謂的「大
」,「小」必然存在;反之,有「小」,就一定少不了「大」。儘管你如何討論大小、
老少等,在究竟義上,它們都是不存在的。你不能斷某人或某物「很大」。一位智者絕
不會將假名所安立的信以為真。可是一般人若聽到此大非大、此小非小時卻滿頭霧水,
原因就在於他們對大小概念的執持不移。

  把一棵樹苗種在地上,靜觀它成長。一年後它長了一米高,次年變成兩米高。它是
同一株還是不同株?答案如果是「同」,它怎麼會變大?如果不是,怎麼會又由小樹而
來?從一個覺悟法、如實知的智者觀點來看,樹並無新舊亦無大小之別。某人認為眼前
的樹很高,某人卻不以為然;「高」其實根本不存在獨立的自性。我們可以說芸芸眾生
有大有小、有老有少,事情應就在此打住,問題也自然迎刃而解,無須為世間的分別而
作繭自縛。如此一來,就不會對修行再有疑惑。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恰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