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
□只談不老和不死培養不出正確的修行觀
人們通常不如此修行,不反省老、病與死,而只談不老與不死,因此培養不出正確的修
行觀。他們前去聞法,但並未真的聆聽。有時我應邀在重要集會開示,但那經常對我造
成干擾,當我看聚集的人群時,我瞭解他們並未在聞法。有人滿身酒味,有的在抽煙或
聊天,看起來絲毫不像是信仰佛法的人。在這種地方講話,成效可說微乎其微。那些放
逸者心想:「他到底要講到什麼時候?這不能做,那不能做……」他們完全心不在焉。
有時他們甚至為了客套而邀請我講話:「法師,請給我們一段簡短的開示。」他們不希
望我談太多——那可能會惹惱他們!我一聽到這麼說,就知道他們並不想聽聞佛法,那
會惹惱他們。若我只說幾句話,他們是不會瞭解的;若你只吃很少的食物,那會飽嗎?
有時當我正在講話,才剛準備進入主題,就會聽到一些醉漢在大喊:「好了!讓路!給
法師讓路,他現在要走了!」試圖將我趕走!遇見這種人,提供我很多省思的食糧,讓
我更加洞悉人性。就如瓶子已裝滿水,人卻還要求更多,瓶子已無空間再容納,倒再多
水也只會無效地溢出來。這種人不值得浪費時間與精力去教導,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滿了
。當人提不起精神來接受時,我也提不起精神去給予;若他們的瓶子還有空間裝更多的
水,則施者與受者都會獲得利益。
現在的開示慢慢變成這樣,情況仍一直在惡化中。人們並不追求實相,他們研讀只是為
了尋找能謀生、養家活口與照顧自己的知識,是為了生計而研讀,並非為了「法」。現
在的學生比過去擁有更多知識,生活條件也比以往更好,每件事都更方便,但同時也擁
有更多的迷妄與苦惱。為何會如此?因為他們只追求那種謀生的知識。
甚至比丘們也是如此。有時我聽到他們說:「我不是為了修法而出家,我是為了研究而
成為比丘!」這些話是徹底自斷修行之道,那是條死路。這些比丘只是根據記憶在教導
,他們可以教一件事,心卻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地方,這種教導是不真實的。
世間的情況就是如此。若你想單純地生活,想修法與平靜地生活,他們會說你怪異、反
社會或阻礙社會進步,甚至會脅迫你。最後,你可能會開始相信他們,而重新回到世俗
的方式,一步步陷入世間,直到求出無門。有些人說:「我現在出不去,我已陷得太深
!」這就是社會的趨勢,它不認同「法」的價值。
□了悟「法」即了悟自心
「法」的價值無法從書本中找到,那些都只是「法」的外表,它們並非個人對於「法」
的體悟。「若你了悟「法」,就了悟自己的心」,你在那裏看見實相,當實相清楚地顯
露時,愚癡之流即被斬斷。
佛陀的教導是種不變的實相,他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揭露了這實相,它一直都未改變。這
教導不該被增刪,佛陀說:「凡是如來所制定者,不應該被捨棄;不是如來所制定者,
也不應該被增加。」他將教法封鎖起來。為何佛陀要將它們封鎖起來呢?因為這些教法
是漏盡者所說,無論這世界如何改變,教法都不會受影響而隨之改變。若某件事是錯誤
的,談論它就能減少其錯誤嗎?若某件事是正確的,它會因別人說它錯而改變嗎?世代
會交替,但這些教導不會改變,因為它是實相。
現在我們要問,是誰創造實相?實相本身創造實相!佛陀創造了它嗎?不,他沒有。佛
陀只是發現實相——事物的本來面目,然後率先說出,無論佛陀出世與否,實相始終是
真實的。在這層意義下,佛陀只是「擁有」法,並非真的創造出它,法一直都在這裏,
不過以前無人尋找並發現。佛陀是尋找並發現不死,然後再以「法」為名教導它的人
,他並未創造它。
□實相從未離開「法」也沒消失
在歷史上,實相曾顯耀,「法」的修行也曾盛行。時光荏苒,世代更迭,修行逐漸沒落
,直到教法完全消失。一段時間後,教法再次被發現與盛行,其追隨者與日俱增,進入
輝煌時期。然後,再次屈服於世間的黑暗之下而衰退,幾至蕩然無存,迷妄再次獲勝,
接著又是重建實相的時間。事實上,實相從未離開,諸佛去世後,「法」並未隨之消失
。
世間如此周而復始。它有點像芒果樹,會經歷成熟、開花與結果的階段。它們腐爛後,
種子掉落地上,長成一棵新的芒果樹,迴圈又重新開始。世間就是如此,不會偏離軌則
,它只是周而復始,舊調重彈。
我們現在的生命也是如此,今天只是在重複過去做過的事。人們想太多了,他們有那麼
多感與趣的事,卻一事無成。其中有數學、物理、心理等科學,你可以隨意鑽研,但唯
有在覺悟實相後,事情才會結束。
想像牛拖著牛車,當牛前進時,車輪便會留下車轍。車輪也許並不太大,但沿路會留下
長長的車轍。當牛車靜止時觀時觀察它,你看不到什麼,一旦牛開始移動,就會看到身
後留下的車轍。只要牛往前拉,輪子就會持續轉動,但有天牛累了,掙脫牛軛走開,獨
剩牛車,車輪不再轉動。最後,牛車腐朽了,零件重新回到地、水、火、風四界。
當在世間尋求安穩時,你的車輪不停轉動,車轍也會在身後無限延伸。只要遵從世間,
你就無法停下來休息。若就此打住,車子就會停止,車輪也不再轉動。造作惡業就是如
此,只要重蹈覆轍,就不可能停止;但若你停止,它就會停止。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