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坤海 /明倫月刊/

釋迦世尊在世時,有一天請教一位訓獸師,如何把馬調教好?
對方說︰「牠表現好時就好言誇獎。」世尊又問說:「不好時怎麼辦?」對曰:「以鞭
子抽打之。」又問:「這樣也無效,又怎麼辦?」對曰:「有時給予褒獎,有時扳起臉
孔對牠兇。」再問:「若還是不行,怎麼辦?」對曰:「讓牠活著累贅,不如殺掉之。」

之後,訓獸師向世尊請教如何教導弟子?
世尊就以上述訓獸師所回答而回答之。訓獸師一聽大為吃驚,因為一向慈悲為懷,平常
禁止殺生的世尊竟然會殺弟子。世尊對滿臉疑惑及驚嚇的訓獸師以靜肅的口吻說:「不
聽話的弟子,我再也不理睬他,也就是不認同他的存在。如此形同『殺掉了他』的嚴重
意義。」

上述故事,令筆者不禁回憶起近二十年前於北部某高中教時所發生的事。

有一天,高二的某一名男生,手持桌子板凳,追打化學老師。那名學生素行雖不怎麼好
,但向老師施暴從不曾有過。幸好被教官及數名男老師合力壓制,他後帶進校長室。經
一場興奮斂跡後,校長審問他為何如此魯莽?闖禍的學生邊落淚邊說:「化學老師從不
把我看在眼裡,上課中連看都不看我一眼。向同學問問題時,故意跳過我的座位。我承
認是個不用功的學生,或許答不出老師的發問,但總不能因而好像不認同我的存在,無
視我的存在,豈非形同被殺死?所以早就想讓他好看!」

經過若干天後的校務會議上,校長針對上述學生因被老師「不認同」、「被無視存在」
,傷他至深,且一直忍受老師不平等待遇而太多的傷感和痛苦逼他「抓狂」事,籲請老
師們能做反省。

在社會上如上例不少,光為自己著想,認為我「不被認同,「被忽視」而瞋恚別人是一
件悲哀的事。若自認為「老師不好」、「上司不對」、「別人不應該」等而瞋恚別人的
話,問題絲毫未能解決。只要老是把問題的原因賴求他人,而不知把眼光投向自我,問
題就恆無解決的一天。

一生專弘淨土的近代高僧印光法師,撰寫的「印光大師文鈔」風行天下。在「示淨土法
門及對治瞋恚等義」一文中,大師開示:「欲維持世道,則居心固當如菩薩深慈大悲無
所不容。……其心斷斷不可有毒恚而結怨恨耳。」易言之,大師開示,人不可存有瞋恚
習氣,若欲消除它,必須以忍處之,否則造成永遠的遺憾,懊悔莫及。如明末的吳三桂
「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名為打流寇李自成,實為拯救其愛妾陳圓圓。結果
河山易色,朝代更迭,吳的臭名永不戢止。

日本戰國時代的先後三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註一)三人中,以後者的
「忍」字工夫最為見長。從著名的「如何使杜鵑啼叫」(註二)故事中可判知家康的忍工
夫硬是要得。他的忍使他長壽至七十五歲(織田四十九歲、豐臣六十三歲),更使他能繼
豐臣後統一天下,並締造二五0年之久的德川幕府。

明代高僧蕅益大師說:「瞋恚作業,障壞戒德」,一個人心胸須開闊,度量宜大,逆來
順受。動輒瞋恚的人,實難之立足於社會,因為他的人際關係不良,人們相競唯恐不及
地遠避他。因此寄語青年朋友們須捫心自問︰「我有無瞋恚的毒習氣?」

註一:於臺灣的第四臺曾放映過「德康家川傳」,收視率甚高。
註二:信長、秀吉、家康三人對如何使杜鵑鳥啼叫,信長說:「若不啼即吾以宰殺」,
秀吉說:「不啼叫即予以擲打之」,家康說:「不啼叫一直耐心地等牠啼叫為止」。

文章來源: http://0rz.net/010Ru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恰克 的頭像
    恰克

    阿蘭若外一俱盧舍

    恰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