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法師(美佛慧訊第七十九期)
會長、諸位法師、教授及在座的諸位大德居士,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在座的諸位,個個都是學識淵博,都是有備而來,末學奉命在此報告,內心真是惶
恐。但是佛教有句話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末學若講得不好,還請諸位多包涵
,發個歡喜心、隨喜心,多少也給末學一些鼓勵。今天要報告的是妙法蓮華經卷二的譬
喻與信解。
在末學的書面資料上,雖然不是做得很好,但是末學很用心的,將卷二用比較白話的方
式呈現出來,並在一些佛學名詞上,查閱了佛光大辭典,做了一些擷錄,希望不管是有
學佛的或沒學佛的,都能夠看得懂佛經在說什麼。
其實佛法並不難,你不要一聽到人家在講佛法、佛理,你就心生畏懼而退縮,覺得好艱
澀、好難。佛法就是心法,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悟到的就是我們的心!他悟
道後的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
不能證得」。只要你把心清淨下來,你本具的智慧就會顯現!若是你的心不清淨,夾雜
著愛欲、瞋恚、愚痴,那是無法入道的。
□譬喻
《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第十六章-捨愛得道:「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
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佛陀這個比喻
非常好,心就如同水一般,若是清淨、平靜則能感得一切物照映於上,心若污濁,就同
水混濁一般,萬物不現。
佛陀是一位非常善用譬喻的聖者,在中阿含經卷四記載:波羅牢伽彌尼即從座起,偏袒
著衣叉手白佛,白世尊曰:甚奇瞿曇,所說極妙,善喻善證。
這位居士向佛陀請教各種佛理,世尊用了許多設問法來舉例為其解答,他不禁訝異世尊
是如此的巧譬善喻,因而讚美世尊是善喻善-善於利用譬喻、善於舉例說明。世尊自己
也常講:「汝今後聽我說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這是在雜阿含卷四十二說的。
在法華經卷二的譬喻品內也提到:「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諸
位看看:「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在佛陀說法時,若遇弟子不懂的,佛陀就會用
譬喻的方式,來帶領弟子、教導弟子,使其了解佛陀的智慧及悲心。
由此可知譬喻在佛理的詮釋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所以這次由末學來負責譬喻品,
壓力是很大的,因為這是蠻重要的一品,是能不能夠契入佛心、了解佛心的一個很重要
的關鍵。
在大智度論內提到:「譬喻,為莊嚴論議,令人信著故。」譬喻並不是佛法論議的本身
,而是為了莊嚴論議,藉譬喻來解釋義理,使人經由譬喻而了解、而悟入。大智度論還
提到:「譬如登樓,得梯則易上。」譬喻本身就像要上樓的梯子,藉著這個梯子,使眾
生得入佛法的堂奧。
譬喻也像糖蜜一般,像是包裹著苦口良藥的糖衣,為的是使人易於服下這顆苦口的良藥
。眾生難以理解的佛法,就需要用譬喻來使人明瞭。大智度論卷卅五:「譬如苦藥,服
之甚難,假之以蜜,服之則易。」就是形容這個比喻。
譬喻本身具有幾種作用:第一能夠使人集中精神,引起學習動機。在阿含經中數度提到
,佛陀與一些比丘在樹下打坐或在山林經行時,佛總是隨機利用身邊的事物來教導弟子
。
有一回眾弟子跟著佛陀在樹林裡打坐,佛陀隨手抓起一把樹葉,問比丘說:「是我手上
的樹葉多?還是地上的樹葉多?」就在眾弟子被引導集中精神準備回答這個問題時,世
尊趁機告訴弟子:「我所說的涅槃寂靜之正法,如同我手上的樹葉這般少,一切世間非
饒益的非法,就如同地上的葉子那麼多。」
又有一次,佛陀與眾弟子在經行,世尊隨手用指甲抓了一下泥土,問弟子:「是指甲上
的土多,抑或大地上的土多?」弟子回答:「大地土多。」佛陀便開示弟子:「你們要
好好修行,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由以上幾個例子可知,譬喻能使人進入某一種情境,能夠專心的、投入的學習、思考,
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譬喻,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鳴。
接著與大家分享一個有關於欲望的譬喻:有一位有錢人,一日心血來潮,想養隻小狗。
動了這個念頭之後,他便到街上去閒逛,走著走著,他看到了一隻小狗,很可愛,但骨
架很大,一看就知道養大後會是一隻很勇猛、很兇悍的狗。他二話不說,就買下來了。
這隻小狗在有錢人家裏長的很快,不久便長成一隻強健、凶悍的大狗。這個有錢人起先
是很高興,但是到後來,他發現這條狗的眼神有些不太對勁兒,陰陰的,透出一股嚇人
的兇光,他心中一驚,這不會是……不會是一頭狼吧!於是他即刻買個鐵籠,把狗關起
來,並請動物專家來鑑定,最後確認──這的確是一頭狼。這有錢人驚出了一身冷汗。
這只是一個偶然的事件,然而有一種名叫欲望的動物,會在我們的心中成長,小的時候
它生動可愛,你對它沒有戒心,可是待它長大,一旦大到你控制不了的時候,它就會成
為你生活中的狼,咬傷了他人也交傷了你自己。第二譬喻是以淺喻深,以具體喻抽象來
說明教理。
對抽象難解之理,譬喻也是一種容易理解的方式,不只佛會自動說譬喻,有時連弟子們
也會主動要求佛陀說譬喻,如弟子問佛,過去有幾劫?一劫有多長?佛即回答:「我能
為汝說,而汝難知。」弟子即要求佛:「可說譬乎?」
還有一情況就是,弟子喜歡用譬喻來向佛陀告知目前的心境、心情,在法華經卷二的第
四品信解品即有一例,摩訶迦葉向世尊說明,得聞聲聞弟子舍利弗授記未來必定成佛的
心情,好比是法王大寶,自然而至,也好比如貧子得父一般。又如:空的觀念太抽象,
不易理解,《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即以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
、如乾達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以十種形象來比喻空的境界。
又告訴弟子如何在修行的急切與懈惰中取其中道,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四章-處中得
道,即以琴弦之急緩為一個巧妙的比喻。
又以輪迴的輪,給人旋轉不已的印象,再用:如旋火輪,在汝頂上旋,給人進一步炙燒
的感覺;用烈火來比喻欲望;而三界則用火宅來形容、譬喻,這都是讓人產生被焚的急
切炙痛。用浮木入海,不著兩岸;一人與萬人戰;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
顧視,如以一人之力,欲截四十里洪流,來比喻精進、勇猛方能超脫輪迴、出離生死。
所以比喻可使人因淺知深,更可使抽象的理念與感性的形象和諧統一。也讓人更加認知
與理解教導者所要教授的內容,當然也充份的提昇了學習者的吸收能力。有一段話這麼
流傳著:「如果你製造出來的產品,讓消費者不會使用,那不是消費者太笨,而是你設
計得不好。」你看,以前的車子都是手排檔的,現在卻是自動排檔的車子風行天下;以
前電腦在MS-DOS的時代不普及,微軟Microsoft 的Windows系統一出來,藉由圖形化介
面,人人都會用電腦了,難怪他是世界首富。以上是我對譬喻的一點小小認知。我覺譬
喻是理解佛法或為人解說佛法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
--
- Nov 13 Sun 2005 21:58
法華探玄報告-譬喻與信解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