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法師(網海蓮舟·第二十四期 )
◎關於學佛的誤解
我們生居在這個世界上。來不知所從,去亦不知所向。就是現在。我們自己也不能完全
做得主,一切要看因緣條件如何而決定。一個生在農夫家裡的孩子,自小就習近田園間
的事,如果沒有特別的因緣,這個孩子就將以農夫的身份渡過他的一生。一個生在教育
者的家裡,自幼所習近的是禮樂書數,如果當中沒有其它的因緣,則這個孩子就將在文
化圈子裡渡過他的一生。這說明了一個事實:一個人究竟要怎樣渡他的這一生,自己預
先是沒有計劃的,一切要憑遇到的因緣而決定。
一個人能不能修學佛法,也全在學佛的因緣具不具足。有的人緣很順,很快的就可以學
佛了。有的人緣不足,就是生在信佛的父母家裡,或整天住在寺廟裡,也沒有用,視若
無睹失之交臂的實不乏人。因緣,因緣,一切法皆從因緣而生。一個人能不能見聞佛法
,也端賴因緣的是否成熟而決定。
學佛,是人生最欣慰的事,也是難能可貴的事。依佛法說:「人身難得」。「中國(有
佛法的地方)難生」。「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一層難似一層,經裡把得人身
聽聞佛法比喻如盲龜值浮木孔那樣的難,仔細思想起來,真是一點也不錯!現在世界人
口這麼多,真正能夠聽聞到佛法的又有多少呢?這雖沒有精確的統計,但據我們所知,
世界上能夠入佛學佛的人,在人海的浪潮中,實在是極少數。學佛既是這樣的不容易,
這樣的難能可貴,但為什麼有些人竟把它看作是多餘的而避之惟恐不速呢?這真是太耐
人尋味了。我們都知道,學佛是不揀別男女,出身與地位的,「四姓學佛,同名佛子」
。但人生究竟在什麼時候才適宜學佛,這就人言各殊了。
有人說:我四十歲以後來學佛,現在還不是時候。也有的人說:我到五十歲的時候來學
佛,現在不能。說這些話的人,他們到了四十歲以後,或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是不是就
真的學佛了,當然是很成問題的:可是,他們既這樣說,就足見佛法在一般世人的心目
中,其地位與價值是怎麼一回事。因為一般人的腦筋裡,裝滿了飲食,男女、財富,名
位、權利、享受……的慾望,深怕學佛以後,這些都玩不成了,不是太缺乏人生的樂趣
嗎?於是,「不到黃河心不死」,必須趁在年輕力壯的時候在五欲的快樂中去打個滾,
等到年紀老了,諸根漸毀,發白麵皺,體力衰退,沒有能力再玩樂的時候,始考慮學佛
:以為這才是聰明的辦法。
孰不知世間上的聰明人就專會作糊塗事!他們自己錯解了佛法,把佛法當成了消積的,
頹廢的,窮途末路以後的慰藉品。真的,這樣的人,不學佛倒也還好,這種人學佛的越
多。佛教就越受其害,而他自己所得到的佛法利益也決定不會大。因為他們的心並沒有
死,學佛不過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用,不得已而思其次的權宜之計。這種佛教思想意
識的滋長蔓延,使佛教變成了消積的、厭世的,頹唐的老年人的佛教,這不能不說是佛
教的極大災害。這種誤解已普遍的存在於世人的心目中。
許多人見到年紀輕的出家人,感到很奇怪,言談之中,他(她)們還好像替年輕出家人
帶有不勝憐愍婉惜的情態。我就見到不少這樣的人。當他(她)們說著這種話的時候,
我只有望著他們笑笑,心裡卻這樣的說:你們自己顛顛倒倒,苦中導樂,不自知苦惱,
看到出家人,不知道生慚愧心、羨慕心、恭敬心,反還要替他人深生感惜,這就和糞缸
裡的蛆。望著天空的飛鳥,而要嘆其:你不如我快樂的那種不知自臭的情形一樣。像這
種既不懂佛教,又不懂出家是什麼一回事的人,你能向他說什麼呢?我曾見到許多這種
不知自臭的人,見到年輕出家的男女,還大發其慈悲,努力幫助介紹職業,成全他們的
人道(結婚生男育女)呢!這真是凈修梵行人的魔王,教人又好氣又好笑!由此也就可
以想見,佛教、出家、學道、修行,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有著何等的誤解了!
另有人說:學佛是有錢人的消遣品,是那些衣食無憂,富而好禮的人做的,我家裡的人
,一天忙到晚,一年做到頭,僅能維持溫飽,既沒有錢到廟裡添燈油做功德,也沒有閒
工夫去唸佛聽講,活命要緊,學佛雖好,不能擋寒當飯吃,等我發了財或中了獎券再說
吧。還有人說:我家裡妻兒老小一大堆,需要我來侍養撫育,等我把父母送終了,把兒
女們培養成人就業了,那時再來學佛。學佛是「安閒自在」的人做的,像我這樣有家庭
之累的人,怎麼能行!現在沒辦法,忙不過來,不能學佛!這是把佛法當成「錦上添花
」或「四體不勤」。與現實生活脫節的了。
據他們看:要學佛,就必須什麼也不做,把父母妻兒老小一齊拋開。這在已經有了家室
之累的人,當然就感到不能學佛了。這是我國士大夫社會最不能了解而用以攻訐佛教的
唯一口實。社會對佛教既這樣缺乏正確的了解,於是冷諷熱嘲,害得許多學佛或想學佛
的人,在公眾場所都不敢承認我是佛教徒,就是有時到寺廟來,也是畏首畏尾,深怕被
同事或舊雨新知遇得了不好意思,而怕被指說為迷信、暮氣、厭世、消沉!
另有許多在家青年想學佛的人,看到社會既這樣批評佛教,再看看到寺廟裡來的人,不
是些一字不識的老太婆,就是些頭髮半白的人,自已參列其間,也感覺很不舒服,再聽
一聽佛法的講說,不是說這個人唸佛怎麼死得好,就是那個人持咒怎麼得到靈驗,要不
然就是圓妙不可思議與神奇古怪的事都搬出來。青年人一聽,學佛要一天到晚到廟裡來
唸佛持咒,不能吃肉,也不能喝酒,不能看戲,也不能玩牌,最好也不要結婚,人人做
和尚,什麼也不準想,只許想生死事大,他們這一聽,覺得太不對胃口,算了算了,從
此以後不來。
這些青年,本想有心來學佛的,因為聽到見到的佛法,都是與自己腦筋裡所想的完全是
兩回事,佛教的真理還一點沒聽到,就當頭一棒給打回去了。這不能不說是宣揚佛法最
失策的地方。所以,現在來談弘揚佛法,已不單是要在攝引的方法上力求改進,宣傳的
內容也需要通盤重新研究了!
◎人應及時學佛
佛法是專為老年人,或專為頹廢失意的人而施設的嗎?當然不是的,是為一切人而施設
的。佛法是專為有錢的人或有閒的人而施設的嗎?更不是的,是三根普被萬機齊收的。
那麼,為什麼佛法會這樣的被人誤解而使人不肯來學佛呢?難道都怪世人的善根不夠、
因緣不足嗎?這個問題關係整個中國佛教傳播演變的歷史,說起來實在話長,這裡不便
多談。總之,這種頹勢不是短時間所促成的,淵源而流長!無邊的佛法,逐漸推演到現
在,好像只剩了「一點點」,而對於「這一點點」,也不能正確的發揚演說,還存在著
許多邪惡的謬解,佛教本身既是這樣,也就難怪社會一般人霧裡看花而不識佛法的廬山
面目了。
依佛法教化世間的意義說:佛法是人人都應該學的,也是時時應該學的,學得越早和越
久就愈好。誰個學誰就得利益;什麼時候學就什麼時候得利益;不學就不得利益;這裡
是沒有人情講的。所以,學佛不但是不分貧富貴賤老幼男女,也是沒有時間限定的。世
間事情有時間限制,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過了一定的時間,就失了效力,佛法不是這
樣的,除非你不了解它,不知道它,否則,無論你在什麼時候,都應該是少不了它的,
那裡有什麼老年少年、有錢沒錢、有閒沒閒的差別呢。
佛經裡曾說到一個比丘清早到河裏去洗澡,洗好以後露形出水,正在河邊擦其身的時候
,一個人走來了,對比丘說:「比丘!汝出家未久,盛壯好發,肢體潤澤,何不返俗受
五欲快樂,為何非時出家,自苦其身?」比丘答他說:「我今出家,正是其時,獲於非
時。」那個人不明白比丘這話的意思,又問道:「何謂出家是時,獲於非時?」比丘說
:「佛世尊說,五欲是時,佛法是非時。五欲之樂,受味甚少,其患滋多,憂惱所集!
我佛法中,現身受證,無諸熱惱,諸有所作,不觀時日,種少微緣,獲大果報。」
由此可見,學佛法是沒有時間的限隔的,你幾時去修它,就幾時能夠得到它的利益;這
種利益得到了還永遠不會喪失。五欲之樂,只在享用的那一剎那有快樂,過去了,它的
副作用——苦痛就隨之而生,而且越享用的多,就越嫌不足,苦痛也就越多。「諸受皆
苦」,佛世尊一點也沒有說錯。人們的習近五欲快樂,就和吃鴉片煙扎嗎啡針的情形相
似,不過約世間的眼光看,一個是正當娛樂,一個是自找苦吃。但從更高一層的佛法來
看,就是五欲之樂,也有如飲鴆止渴,享受的越多,中毒也就越深。只是前者為世間有
形之毒害,其結果不過傷身而已;而後者不但是有形的毒害,也是無形的毒害——既傷
身體,又喪性靈。這就是佛法所以鼓勵、讚嘆人們要少欲、知足、斷欲、去愛的根本原
因。一般人不了解佛法對人生問題更高一層的看法,反認為出家或學佛為自討苦吃,真
是管蠡窺天愚癡凡夫之見!
還有,世人大多認為學佛,是抹煞現世人生的快樂的,以為所謂學道修行,不過是希圖
渺茫的未來的快樂而已。如何把握現實,「今日有酒今日醉」、「行樂即時」、「花開
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先玩它個痛快,來世怎麼樣誰曉得呢?這種短見的看
法,姑且不去多談它,只是說佛法抹煞現實的現法樂這一點,就是最大的錯誤!這種錯
誤的見解,佛在世的時候就有。
經裡曾說到一個婆羅門,看到許多青年出家比丘,他不了解他們為什麼要逃避現世的五
欲快樂;於是他就向諸青年比丘發問說:「汝等年少出家,膚白髮黑,年在盛時,應受
五欲,莊嚴自娛,如何違親背族,悲泣別離,信於非家,出家學道?何為舍現世樂,而
求他世非時之樂?」諸比丘對婆羅門說:「我等不捨現世樂求他世非時之樂,乃是舍非
時樂,就現世樂。」婆羅門又問道:「雲何為舍非時之樂,就現世樂?」諸比丘答曰:
如世尊說:他世樂(按:即指生天做人等善趣的快樂果報而言)少味多苦,少利多患!
世尊說:現世樂者,離諸熾然(熾然,係指一切煩惱熾盛,燃燒於心而言),不待時節
,能自通達,於此觀察,緣自覺知。婆羅門!是名現世樂。」
由此看來,佛法是更講求現世的快樂的,不過,佛法所講的現世快樂,和世間一般人所
講的不同而已。妻子、兒女、財富、權位,這些快樂,在有智慧的人看來,是樂少苦多
的,是煩惱叢生的根源,所以才不習近它。出家學道,雖沒有這些庸俗的快樂,但是那
種自心清凈,無有煩惱,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的快樂,其怡神悅性,那裡是塵俗之樂所
可比擬的呢!儒者尚曰:「一簞食,一瓢飲,樂在其中矣!」又說:「朝聞道,夕死可
也。」即此,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更何況佛法的解脫妙樂呢?這就更不是那些塵
俗中人所能想像的了!但這只是就出家專門學道者而說,已經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種
不顧現世快樂的看法,而佛法所施設的在家男女學佛的道路,就是針對世間一般人無法
舍掉五欲快樂而建立的。儘量把他們朝向合理的和道德的方面來引導。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這在小乘佛教已是如此;到了大乘佛教,在家而修菩薩行,簡直成
了思想發展的主流。誰能說佛教完全是捨棄家庭社會而逃避現實的呢?在家學佛,雖有
其所須注意的事項,但這些事項,都是人生倫理道德所不可或缺的;簡單了當的說:這
是做一個世間好人的必備條件。一個人不想做好人,那就不談了,要想做一個世間好人
,知因果,信三寶,持五戒,行十善,這是任何人都須要具備的。佛教這樣教人,這樣
規定社會人類道德的標準,是非常合情而入理的。
所以,在人生的過程中:無論是老年、中年、少年,有錢、沒錢,有閒、沒閒,是不會
與這種做人的準則相衝突的。除非你根本不想做好人,這些準則才成了你的障礙;但世
間人,有誰又敢說:我不想做一個好人呢!所以佛法不是專為某些人特設的,而是普為
一切人安立的,也不是限定在某個時期才可以奉行的,是隨時隨地,隨人隨事,都必須
這樣奉行的。裡面只有學佛程度的淺深不同,並沒有基本原則上的差異。這才是佛陀施
教的真義。那裡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脫節呢!
佛法是社會人類道德向上升進的準則,也是人類社會生存共處最適當最合理的方法,能
夠有機會接觸到佛法,這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用此可以證明這個人的善緣深厚。縱使
撇不開五欲快樂的享受,結婚生子,積聚財富,擴大事業範圍,領導社會,這些與學佛
(尤其是學大乘佛法)都不相妨礙,你可以不必害怕。但是唯一的條件,就是這些世間
名位財富男女等的獲得,必須以在家學佛的身份,採用佛法所教示的善正而合理的方法
,若是不擇手段,用邪惡暴虐的方法去獲得,無論是從自己從社會的那一方面說,都是
有害的,危險的,所以這是佛法所絕對禁止的。
純正的佛法是非常不容易聽到的,把佛法看成老年人的,或愚夫愚婦的;有錢人的,或
有閒人的;或只是出家人的;這些都是不明白佛法真義才生起的誤會。學佛而遵行佛法
,這是沒有種族、時間、空間的限制的。我們若是以此等為理由而遠離佛教,這雖是佛
教的不幸,也是我們自己的善緣不足。佛法教化世間的真義,已經為順俗的形式主義的
佛教所障蔽,修學佛法,必須透過這層障蔽去探取佛法施化世間的真諦,才能減除我們
對佛法的誤會,而增加正確的認識。懂得這些道理,對於學佛,只有悔恨見聞得太晚,
那裏還會有推拖辭謝望而卻步的事呢!「學佛須及時」,理由很多,且略說如是,已經
見聞佛法的人,應深生慶慰,不要錯看了這一難能可貴的機會。
--
- Nov 06 Sun 2005 21:32
學佛須及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