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資料來源:http://www.psychinese.com/Study/Html/2010/02/3642.html

維特效應源自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所著《少年維特之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1774年出版後,很多人效仿主人公維特自殺,「維特效應」因此得名。

維特效應—基本概述


菲利普斯的理論叫做「維特效應」。所謂「維特效應」指的是兩百年前德國大文豪
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
的故事。小說發表後,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
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為此,好幾個國家將《少年維特之煩惱》列為禁書。

維特效應—研究興趣

菲利普斯研究興趣之一就是追蹤從那時開始一直到現代所出現的各種形式的「維特
效應」。他發現對轟動性的自殺事件報導,在報導所涵蓋的地區,緊接著自殺率就
會有大幅度上升。因此他得出這樣的結論:一些內心痛苦的人,看到別人自殺身亡
消息後,就啟發了自殺念頭,效仿了自殺者。這裡面貫穿著一個社會認同原理,內
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內心痛苦的人採取了自殺的形式,他也就認同了這種消除痛苦
的手段。

菲利普斯是通過對1947年到1968年之間美國自殺事件的統計得到「維特效應」證據
的。他發現每次轟動性自殺新聞報導後的兩個月內,自殺的平均人數比平時多了58
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次對自殺事件的報導,都殺死了58個本來可以繼
續活下去的人。菲利普斯同時發現,自殺誘發自殺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對自殺事件廣
為宣傳的地區。而且,這種宣傳越是廣泛,隨後的自殺者就越多。

維特效應—社會分析

「維特效應」,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就像情緒上的「流感」。媒體對自殺新聞
的大肆渲染對於一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具有強大的暗示、誘導性。比較典型的例
子是,2003年4月1日,張國榮自殺事件發生後,媒體的報導連篇累牘、大肆渲染。
結果從當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時內,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樓自殺,其中5人不
治,當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殺身亡個案,較3月份增加32%。有幾名死者留下遺書,
清楚寫明其自殺與張國榮輕生有關。

在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至少有100萬人自殺未遂。自2000年以來,每
年10萬人中有22.2人自殺,每2分鐘就有1人自殺、8 人自殺未遂。可以說,如果每
一起自殺都要報導的話,恐怕整張報紙都裝不完。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人自殺的比例越來越大,這當然跟中國社會轉型期急劇變化,人
們承受的精神和物質壓力越來越大有直接的關係,自殺行為的增加,也不能全部怪
罪於媒體。但是正如筆者前面所說的,媒體的自殺新聞與自殺行為的增加確實有不
可迴避的關聯。僅僅出於敬畏生命的人道主義考慮,媒體也應該主動進行反思並警醒。

社會可以關注自殺現象,但不應炒作自殺個案,或者把自殺「娛樂化」處理,而應
該在報導中採訪一些專家學者等,突出心理危機干預,從而啟發公眾對自殺背後社
會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維特效應—在韓國

韓國明星自殺的新聞,引起巨大的影響韓聯社首爾2009年8月30日電,影視明星崔
真實2008年自殺後,據悉,由此掀起了一股「維特效應」。據統計廳30日發表的死
亡原因統計結果顯示,去年自殺死亡者為1.2858萬人,佔全部死亡人口的5.2%。自
殺死亡率(每10萬人口中的死亡人數)為 26人,比前一年增加1.8人,比10年前的
1998年(18.4人)增加了41.4%。

據分析,2008年,效仿崔真實自殺的事例顯著增加。崔真實自殺的2008年10月2日
以來,自殺人數比往年大幅增加。2008年10月自殺者為 1793人,比9月的1083人增
加710人(65.6%)。這比2007年10月(967人)增加85.4%。此外,11月和12月自殺
人數也分別達到 1288人和1118人,同比分別增加了53.3%和46.7%。

維特效應尤其在20~30歲人群中最常見。2008年,20~30歲人群在所有自殺人口中佔
據的比重最高的是9月,達到29.9%,但10月上升至 36.4%。11月和12月也分別達到
33.7%和33.3%,保持在30%以上。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恰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