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阿含經故事選》-023.金縷衣的布施
有一次,佛陀來到故鄉迦毘羅衛城遊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園精舍中。
一天,佛陀的姨媽摩訶波闍波提,拿一件親手縫製的嶄新金縷黃色衣,要布施給佛陀。
佛陀告訴她說:
「瞿曇女!這件衣服應該布施給僧眾。布施給僧眾,便是供養了我,也供養了僧眾。」
但是,摩訶波闍波提再三地執意要佛陀收下,佛陀也再三地要她布施給僧眾。
這時,站在佛陀後面,執扇搧佛的尊者阿難說:
「世尊!請您收下吧。世尊!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照顧您很多,既是您的姨媽,又是您
的奶媽與養母,世尊在生母過世後,就是由她哺乳養育您長大的啊。」
「是啊,阿難!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確實照顧我很多,在我母親過世後,養育我長大。
阿難!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也因為我的緣故,歸依了佛、法、僧眾,不疑三寶,不疑
苦、集、滅、道,離殺、盜、淫、妄、酒,成就了信、戒、施、聞、慧。如果一個人
想要以終身禮敬與供養生活所需用品的方式,來報答讓自己歸依佛、法、僧眾的恩人
之恩澤,那是報答不了的。
再者,阿難!能布施十四種個別眾生,有大功德,大福報。這十四種是:如來、辟支
佛、阿羅漢、向阿羅漢、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
、離欲外道、精進的修行人、一般人、畜生。
阿難!如果布施給畜生,可得到的福報大小為一百,那麼,布施一般人為一千,布施
精進的修行人為十萬,布施離欲外道為十萬億,布施向須陀洹到阿羅漢的聖者,則為
無量,布施辟支佛也是無量,更何況是布施如來了。
再者,阿難!對七類僧眾的布施,有大功德,大福報,即使僧眾中可能雜有不精進、
有名無實的惡比丘,也一樣有大功德,大福報。這七類是:
一、布施如來在世時的比丘、比丘尼僧眾。
二、布施如來入滅不久後的比丘、比丘尼僧眾。
三、只布施比丘眾。
四、只布施比丘尼眾。
五、指名特定的比丘眾、比丘尼眾。
六、指名特定的比丘眾。
七、指名特定的比丘尼眾。
阿難!布施給任何特定的個人,所得的功德與果報,再怎樣也不會大於布施給僧眾的
。
再者,阿難!有四種布施:
一、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此類布施,因施者而清淨。
二、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布施給行善法的清淨受者,此類布施,因受者而清淨。
三、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此類布施,施者、受者都不清
淨。
四、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布施給也行善法的清淨受者,此類布施,施者、受者都清
淨。」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八○瞿曇彌經》、《中部第一四二施分別經》。
二、「金縷衣」,《中部第一四二施分別經》只作「一套新衣」。
三、早期佛教對修行有成就者,安立了四個果,分別是: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無
學果;或音譯為: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或簡以:初果、第
二果、第三果、第四果。
預流果是指初入聖者之流,表示從此邁向聖道而不退,最多再經七番生死流轉,就
能成就解脫。
一來果是預流果之上的成就,最多只再來人間一次,就能成就解脫。
不還果是一來果之上的成就,不會再來人間了,就在「不還天」的天界成就解脫。
無學果表示已經成就解脫,不再有生死流轉了。(參考《雜阿含第一二四八經》等)
四、本則故事,亦廣泛地記載於各部律典。律典中,佛陀回答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的話
,有一句極有意義,那就是佛陀說「我在僧數」(如《五分律》,大正大藏經第二
三冊第一八五頁中)。「我在僧數」,表示佛陀也是僧團中的一分子,與「如來不
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如來不說:我領導眾人,《長阿含第二遊行經》)
相應。
五、尼拘律園,位於迦毘羅衛城南的尼拘律樹林。佛陀成佛後第六年,第一次回家鄉時
,父親淨飯王為他在此建立一座精舍的林園。當時佛陀在此精舍住了七天,為淨飯
王說法,也在此林園中接受了姨母所供養的金縷袈裟(金縷衣)。
(參考《佛光大辭典》第一八八五頁,印順法師著《印度之佛教》第二九頁)
六、佛陀不接受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的個別布施,而要她布施給僧眾,其實是期望她能
獲得更大的福報,因為布施僧眾的福報,比布施佛陀個人更大。
七、在尊者阿難的多次請求下,後來佛陀允許尊者摩訶波闍波提等女眾出家,這是比丘
尼僧團成立之始(參考《中阿含第一一六瞿曇彌經》)。而本則故事發生時,尊者
摩訶波闍波提還沒出家,比丘尼僧團也還沒成立,所以,經文後段所說,包括布施
比丘尼僧眾的「對七類僧眾布施」,很有可能是後來增入的(參考菩提比丘英譯本
註解一二九一),這應為經典增編失誤的痕跡。
八、為何布施僧眾的功德,大於如來?或許是因為僧團負有「正法久住」的使命,佛法
在世間的延續,是靠僧眾實際承擔的吧。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