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基督徒遇上佛教徒

轉載來源 http://www.ddc.com.tw/POP_SHOW.asp?id=1684

聖嚴師父有著各行各業或是不同信仰的友人,
這次在美國與知名華人作家王鼎鈞會面,
雖然王鼎均是基督徒,卻不損其對師父的讚歎,
而師父也深深為王鼎鈞的文采折服,
而且還希望學習基督徒的熱情,主動將佛法的好與人分享。


聖嚴師父有許多分散在各行各業的好朋友。

同樣的,師父也有許多不是佛教界的好朋友。

例如在電視上又教英語又抱著吉他唱歌,一直受到台灣人喜愛的丁松筠神父。這位在台奉獻數十年的天主教神職人員,曾在「不一樣的聲音」節目中與師父對話,他在攝影棚中一看到師父出現,就立刻快步上前,給了師父一個熱情的擁抱,並用英文說了句:「哦!我的老朋友……」。丁神父還說,聖嚴師父就像他的親生哥哥一樣的親切。

當時我想,天底下究竟有幾個人能夠得以如此熱情、率真、又自然地擁抱師父?

另一位是著作等身,旅居紐約已久,在華人世界享有盛名的作家王鼎鈞。我雖看了王先生的作品數十年,卻從來不曾有過機緣,得以仰望王先生的廬山真面目。這一趟紐約之行,我居然又沾了師父的光,不只一次見到了年歲雖長,但是無論言談或表情都不失童真,且保有赤子之心的文學泰斗。

◇ 不失真性情的長者風範

王鼎鈞也是師父的老友,他是位基督徒。

就在師父回台灣的前夕,王先生又趕赴東初禪寺,與師父匆匆見了一面。
王先生是專程送了一幅他已裱好的字給師父。

這幅字題的是「亦佛亦聖大勇大哲」。內容是這樣的:「聖嚴法師,學究天人。圓滿究竟,博大精深。弘法救世,無我忘身。大師難逢,大法難聞。弱水一瓢,澤及藝林。破相得真,捨形求神。同體大悲,萬花是春。典型巍巍,掖我出塵。」日期寫的是二○○六年十二月三日。

看王先生的人,聽他的話,再觀察他看著師父的眼神,我解讀為另一種層次的「愛」──他疼惜師父抱病弘法,珍惜師父的法語與著作;那不是晚輩的孺慕之情,也不是平輩之間的惺惺相惜;我自以為是的認為,王先生不受宗教形式的束縛,他對師父的情感,如同許多見到師父、親近師父、遠眺師父、接觸師父著作的人們一樣,那是混和了各種崇敬、欣賞、不捨、心疼等元素在內的「愛」,是一種複合式的,絕不是用一個代名詞所能點明的「愛」。

聆聽王先生與師父的對話,我拿著筆的手微微顫抖著,我的心也如一個深怕攀附力不足的吸盤,分分秒秒擔心因漏聽了一句甚或一個字,以致脫勾了兩位長者交會的智慧網絡。

王先生坐定以後,口吻是如此認真,語氣有些微的顫動;他先是歎了口氣,然後誠摰地對著師父說:「我佛慈悲,能夠讓師父在台灣影響很多人,否則的話真不知怎麼得了……。」

老先生顯然是在憂國憂民啊!他雖然遠在異邦,心中懸念的還是那方紛擾不安的蕞薾小島啊!

王先生提到他是在一九九一年第一次見到師父,後來受到師父很大的影響,自師父處得益甚多;他也希望能在下一本回憶錄之中闢出一章,專門記述與師父的這段因緣,因為對他自己的意義十分重要。

如同一位歌唱家用天籟般的嗓音在詠歎著,王先生繼續誠摰且熱情洋溢地說著。他認為師父坐在那裡雖沒做什麼,其實每一分鐘都在發揮影響力;有時還透過弟子傳遞著,如傳燈一樣,一盞燈火又點亮了另一盞……。接著,他又喟歎道,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不易見得到偉人,尤其是處在亂世,很難見到一個人能為世人增加信心的。他隨即又像是個認真學子般,要求師父能夠為他以及一同到場的親友們訓示一下;他堅定地說,他們一定會永遠記得師父的教誨。

◇ 學習放下負擔

師父已忙了一整天,在王先生蒞臨之前與之後,都有貴賓輪流守候著,等著與師父會面。我看看錶,已是晚間九點了。

師父的嗓子更是瘖啞,音調微弱;就算是在衣襟上別了揚聲器,也都要十分專注,才能聽得到師父說出來的每一個字。

「我一直不斷地學習,學習著讓自己過得快樂些……」沒想到受到眾人景仰的師父一開口,居然是在表白自己也在學習如何才能過得快樂。師父表示雖然年紀愈來愈大,但一直不停地在練習讓自己不要有太多負擔,特別是心理負擔。人通常都會有許多心理負擔,擔心家庭與事業,甚至一些與己不相干之事;偏偏人人都在負擔中掙扎。事實上,許多負擔是多餘的,只要練習馬上把負擔放下來,心中告訴自己不要這些負擔,久了以後自然便可卸下來。

話鋒一轉,師父提及生命的價值。師父說到生命的價值不是名也不是利,而是對人的影響力;無論對一個人、對幾個人,只要是正面的影響,就算是產生影響力了。有些人是從宗教的角度去影響人,有的人則是從文字或著作切入。

師父用手指比了一下王鼎鈞先生,接著說像王先生的著作與文章為何有那麼多人看?又得了那麼多獎?其道理就是對讀者有正面的影響;這就是王老師的價值所在。其他像是家庭主婦,乃至公司的老闆或職員,雖然不會創作寫書,但也可以在幫助人的同時而影響人。師父謙遜地表示,這就是他現在在做、在學習之事,但影響到的人並不算多。

王鼎鈞先生是從一九九三年開始接觸到師父的著作,王先生回應師父道,他曾試圖閱讀一些佛教的經典或是後人的著作,但皆艱深不易理解;一直到在紐約法拉盛的一家中文書店中看到師父的著作後,王先生才十分欣喜地找到了一窺佛學深奧殿堂的明燈。

師父再度謙虛地表示自己一向是從眾生平等地位的角度去寫書的,這也許就是讓讀者看得懂的真正原因吧!

王先生似乎有點意猶未盡,但是在得知有客人已守候在樓下時,王先生立刻站了起來,向師父告辭。他一再叮嚀師父要保重身體,師父只是笑著說謝謝。沒錯,任何來探視、拜望師父的客人都會祝福師父身體健康,也都希望師父的身體能像無敵鐵金剛一般的耐磨、耐操又不生病,然而,為了滿眾生的願,為了讓眾生歡喜,一心一意只投射在「盡形壽,獻生命」的悲願上,師父又能有多少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呢?

◇ 學習基督徒的主動分享

許多朋友都羨慕我有福報,能有機會跟隨著師父遊走天下。的確,我真的是非常幸運,也不知是哪一輩子種的福田,讓我這世得以有此殊勝機緣。不過,隨著自己的年歲增長,加上師父這兩年的病容示現,我反而更能體會出為何師父的侍者不到非不得已,絕不替師父安排太多活動;因為,只有他們(現在也包括本人在內)會看到師父送完客、開完會之後的疲憊倦容啊!

此刻,我以師父說的另一段開示來做個完結。

師父曾在東初禪寺的一次公開場合中特別提及,師父非常佩服基督徒,因為基督徒很有熱忱,如果看到人沒有信耶穌,就會覺得很對不起人家,是故非得勸人家受洗不可,這種心態就是無私,就是分享。

但是,許多佛教徒卻只顧著自己品味佛教的美好與利益,不太主動的去與人分享。事實上,佛教徒也該學習基督徒的精神,一旦覺得佛教的義理運用在生活上是非常有用的話,就要情不自禁得告訴他人,讓大家都能跟著快樂起來,跟著活用佛法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修學佛法的人要懂得活用佛法、要護持佛法,還要弘揚佛法才是。

看看周遭,如果發現了家人、同事、朋友等無緣接觸到佛法,你會嘗試與他們分享身為佛教徒的喜樂嗎?

師父的故事,就是我們的鏡子。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恰克 的頭像
    恰克

    阿蘭若外一俱盧舍

    恰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