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阿含經隨身剪輯》
這個世間紛爭的根源,大抵不出思想與感情兩大問題,佛教的團體也不能例外,從佛法
來說,就是人性上的「見諍」與「欲諍」。為化解眾生的憂惱,佛陀在雜阿含四九六經
(剪輯九一條)提供了--「如實的對話」、「選擇對話的適當時機」、「對話內容有助
於煩惱的止息」、「言語柔軟」及「關懷悲憫對方不起情緒」等五個團體互動的原則,
它可以作為佛教團體布薩共修之指南,值得我們一起開發學習。
無諍代表和平非暴力精神的堅持,在剪輯九二條的提示說得很好:
「對於世間的人文習俗,團體的共同約定,學佛者當以隨順、無諍的態度,柔軟應對;
但是對於佛法的價值觀,則應以最堅定、嚴肅的立場予以表達」。
什麼是佛法的價值觀?那就是肯定世間是因緣無常,人類應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動都必
須指向內心的寂靜(寧靜)及貪瞋痴的止息。這也是佛法一貫譴責暴力的原因,此或許
可供佛教團體在從事社會抗議活動時參考。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