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 查,於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在泰國東北部烏汶 Rajathani鎮附近的一
個小村莊。
九到十七歲之間,他是一位沙彌,在還俗幫助父母務農之前的那段時日裡,他接受了
基礎教育。到了二十歲,他決定回復出家生活,並於一九三九年四月廿六日受了比丘
戒。
阿姜 查早期的僧侶生活,遵循一種研習佛教教義及巴利經文的傳統模式。在第五年
時,他的父親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確定,直接提醒了他。這促使他去深思有
關生命的真正目的,因為,雖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獵並且精通巴利文,但對於痛苦的
滅除,似乎並沒有更進一步親身的瞭解。厭離之感開始在心中升起,終於(在一九四
六年),他放棄了學業,並開始了托缽行腳。
他走了大約四百公里到達泰國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於村落。他在一座能夠用心
地學習和修習毘奈耶(僧侶戒律)的寺院住了下來。那時,他聽說了有關阿姜 滿─
─ 一位備受推崇的禪坐大師。渴望能見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師,阿姜 查出發步行
往東北部去尋找他。
這時,阿姜 查正與一項有決定性的問題做掙扎。他研讀過戒、定與慧的教理,雖然
那些內文陳述詳盡且細節精細,但他卻不知如何將它們實際地付諸實踐。阿姜 滿告
訴他,雖然這些教化的確廣博,但在本質上卻很單純;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
到了在內心生起的每件事物,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這種簡潔而又直接的教導
,對阿姜 查來說,是一種啟示,也因此改變了他修行的方法。這條路是明確的!
接下來的七年間,阿姜 查在這種簡樸的森林傳統方式中修行;為了開展禪坐,行遍
鄉間,尋找安靜而隱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鏡蛇成群出沒的叢林,甚至停屍場;
利用對死亡的省思來克服恐懼,並洞察生命的真正意義。
經過多年的流浪,一九五四年,他受邀返回故鄉的村子,就在一處熱病橫行、鬼魅出
沒,稱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來。不顧瘧疾的困境、簡陋的住處以及稀少的食
物,追隨他的弟子,人數愈來愈多。現在被人稱為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設立在那兒的,
而最後地,分院也在別處被建立了起來。
在阿姜 查寺院裡的訓練是十分嚴厲且冷峻的。阿姜 查經常將他們的弟子們推到最
極限,去測驗他們耐久的能力,期使他們能開展耐心和決心。他有時發起費時且表面
上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工作計劃,由此去頓挫他們對平靜的執著。這重點經常放在屈服
於事物的本然樣子,而最大的強調點著重於嚴格的毘奈耶(戒)之遵守上。
一九七七年,阿姜 查應邀訪問英國,並留下一些比丘僧團在那兒。阿姜 查於一九
七九年回到英國,隨後轉往美國、加拿大去訪問並教學。一九八一年,再度出遊後,
由於糖尿病所致,阿姜 查的健康逐漸走下坡,也因此無法於雨季時在巴蓬寺安居。
當病情惡化,他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一種教導「萬物皆無常」的一種活生生的示例。他
不斷地提醒人們,要努力在他們自心裡處找到一個真實的皈依處,因為,他不再有很
多的時間能教他們了。
一九八一年「雨期」結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個手術。幾個月內,他停止了說話,
並逐漸失去了對四肢的控制,終致全然癱瘓而臥病在床。從此以後,他被比丘弟子們
全心全力地照顧和服侍;他們都感激且樂於有機會服侍曾經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導
一條正道給那麼多人的一位老師。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時二十分,阿姜 查在他的寺院,泰國烏汶的巴蓬
寺,於隨侍的比丘們面前,安詳地離開了人間。
--
- Sep 02 Sat 2006 09:36
阿姜查略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