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寶藏經˙卷四》(四一)貧女以兩錢布施即獲報緣

昔晝闇山中。多諸賢聖。隱居眾僧。諸方國土。聞彼山名。供養者眾。

過去,有一座名山「晝闇山」,由於山中有眾多賢聖僧眾隱居修道,所以諸方國土都爭
相前來供養植福。

有一長者。將諸眷屬。往送供養。有一貧窮乞索女人。作是念言。今諸長者。送供詣山
。必欲作會。我當往乞。便向山中。既到山已。見向長者。設種種饌。供養眾僧。私自
思惟。

一日,諸方耆德長者浩浩蕩蕩攜供詣山,綿延的隊伍讓路旁以乞食為生的貧女驚歎、稱
羨不已。她心想:長老們設會供養僧眾,我正可以順路乞食!於是一路隨行,也來到晝
闇山中。當長者們施設素餚美饌,供養僧眾時,在一旁靜靜觀察的貧女不禁感傷落淚:

彼人先世修福。今日富貴。今復重作功德將勝。我先世不作。今世貧苦。今若不作。未
來轉劇。思惟此已。啼哭不樂。又自念言。我曾糞中。拾得兩錢。恒常寶惜。以俟乞索
不如意時。當貿飲食用自存活。今當持以布施眾僧。分一二日不得飲食。終不能死。

「這群富貴豪勢的長老耆德,前世修福,今生復作功德,福報轉增殊勝。而我,卑下窮
 困,前世未修,今生又無法修福,來世恐怕更加貧窮下賤……對了!上次我在糞坑裡
 ,不是意外拾獲兩枚錢幣嗎?為避免乞不到食物時挨餓受凍,所以我一直小心翼翼地
 珍藏這兩枚錢幣。不如,拿來布施供養僧吧!就算一兩天挨餓也不致於餓死啊!」

伺僧食訖捉此兩錢即便布施。

貧女心意已決,在眾僧應供結束時,把握因緣恭敬地供養自己僅有的兩枚錢幣。看似微不
足道的小錢,卻是孤苦貧女所擁有的全部。

彼山僧法。人有施者。維那僧前立為咒願。當於爾時。上座不聽維那咒願。自為咒願。
諸下坐等。深生慊心。而作此念。得彼乞女兩枚小錢。上座自輕。為其咒願。如常見錢
。何以不爾。

晝闇山中,當信眾布施後,通常由維那僧於信眾前祝願,然而貧女獻上兩枚破舊錢幣時
,上座高僧示意維那僧,自己將親自為這名施主祝願。其餘未得道的下座僧,不禁東猜
西疑:平常富貴人家布施重金稀珍,也由維那僧祝願,而這位貧女才供養區區兩枚錢幣
,為什麼上座親自為她祝願?真是太奇怪了!

上座尋時。留半分食。與此女人。諸人見上座多與人。人多與此。女時得重擔飲食。極
大歡喜。我適布施。今以得報。即擔飲食還出山去到一樹下。眠臥止息。

祝願事畢,上座高僧特地留下一半缽飯,分給瑟縮襤褸的貧女。大眾見上座禮遇這位貧
女,也競相倣效,將自己的飲食分給她。貧女一下子獲得許多上等飲食,歡喜不已,認
為方才的布施功德立刻感召如此福報,就心懷感恩與無比信心,擔著飲食離開晝闇山,
走到都城大道旁的樹蔭下,心滿意足地進入了夢鄉。

會值王大夫人亡來七日。王遣使者。按行國界。誰有福德。應為夫人。相師占言此黃雲
蓋下。必有賢人。即共相將。至彼樹下。見彼女人。顏色潤澤。有福德相。樹為曲蔭。
光影不移。相師言。此女人福德。堪為夫人。即以香湯沐浴。與夫人衣服。不大不小與
身相稱。千乘萬騎。左右導從。將來至宮。

此時,遠方傳來陣陣馬蹄聲,王室專屬占相師及使者一行人,奉命為國王尋訪合適的皇
后人選,正風塵僕僕地行經此地。遙見此處黃雲遮蓋,占相師認為必有賢人,遂帶領眾
人來此樹下。樹蔭謐靜、光影分寸不移,正守護樹下一名容貌潤澤,福德相好的女子。
占相師立即對眾使者宣布:「這名女子福德具足,堪為皇后!」一覺醒來的貧女,在眾
侍女簇擁下,香湯沐浴、華服披身,在千乘萬騎前導下,來到了王宮。

王見歡喜。心生敬重。如是數時。私自念言。我所以得是富福緣以施錢故。令彼眾僧。
便為於我有大重恩。即白王言。我先斯賤。王見拔擢。得為人次。聽我報彼眾僧之恩。
王言隨意。

入宮後,深受國王喜愛、敬重的新皇后,反覆思惟:今日榮華富貴、尊豪恩愛,來自於
發心布施眾僧兩枚錢幣。晝闇山中的眾僧,實在是我的大恩人!於是稟白國王:「妾原
本身分微賤,是國王您提拔厚愛,才能有今天尊榮的地位,可否應允我報答晝闇山賢聖
僧眾的恩德呢?」國王欣然答應。

夫人即時。車載飲食及以珍寶。往到彼山施僧食訖以寶布施。上座不起遣維那咒願。不
自咒願。

於是,皇后帶領大眾、車隊,滿載飲食珍寶,供養眾僧。然而,這次維那僧依例祝願時,
上座高僧僅默然而聽,沒有任何表示。

王夫人言。我昔兩錢。為我咒願。今車載珍寶。不為我咒願。

皇后不解地問:「往昔我貧窮的時候,布施區區兩錢,大德親自為我祝願,為何今日前
來供養奇珍異寶,反而不賜片言?」

諸年少比丘。皆慊上坐。先貧女人。以兩錢布施。為其咒願。今王夫人。車載珍寶。不
為咒願。為老耄耶。


其餘下座僧眾又紛紛驚怪:太奇怪了!先前布施兩枚錢幣的貧女,受上座親自祝願;這
次皇后親載稀世珍寶供養,竟似不見不聞!

爾時上座。即為王夫人。演說正法語言。夫人。心念慊我。先以兩錢施時。為我咒願。
今車載珍寶。不為咒願。我佛法中。不貴珍寶。唯貴善心。夫人。先施兩錢之時。善心
極勝。後施珍寶。吾我貢高。是以我今不與咒願。年少道人。亦莫慊我。汝當深解出家
之心。諸年少道人。各自慚愧。皆得須陀洹道。王夫人聽法。慚愧歡喜。亦得須陀洹道
。聽法已訖。作禮而去。


「佛法注重的不是珍寶,而是一念真誠的善心。皇后您以往雖只布施兩錢,心念純善殊勝
,今日雖大施珍寶,卻存我慢心,因此我不親自為您祝願。」上座高僧正色地為皇后如此
開示後,又繼續轉對年少僧眾說:「大眾當深解自己出家的這念心才是!」在場僧眾,個
個聽聞,發大慚愧,至誠懺悔,全部證得初果。而皇后聽了上座高僧開示,一方面感到慚
愧,一方面也因明瞭布施的真義而法喜充滿,亦證初果。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恰克 的頭像
    恰克

    阿蘭若外一俱盧舍

    恰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