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常法師/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依法修行

 
萬事萬物都不是天生如此,不是恆常不變,而是緣起性空的,我們現在要求離苦得樂也

是這樣。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的事情本來就是這樣,《法華經》上說「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一切法本來就是寂滅相,有什麼樣的因緣,它就現什麼樣的狀態,例如

你造了雜染之業,就現出生死輪迴來;了解了這個特點,我們願意跟著佛法去做,就漸

漸遠離雜染。因此了解三法印以後,對我們每一個希望究竟離苦得樂的人,就產生一個

最積極的意義,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做。我們都不希望痛苦,那就應

該根據這個原則,了解痛苦的原因在哪裡而把它拿掉,痛苦自然消失。同樣地,要追求

快樂必須找到快樂正確的因,並去努力,快樂就現起。並沒有天生的苦樂,這些都是緣

起,「緣」就是形成苦樂主要的條件,我們既然都希望離苦得樂,豈不是該在這上面努

力嗎?這是三法印給我們的啟示。所以要離苦得樂,就要皈依三寶,正皈依是法,認識

法的特徵,了解後,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像以前這樣的亂來,照著正確的方法,修改以前

的行為,這個叫做修行。

 
修行是根據三法印,可是三法印的內涵非常廣泛,有它趣入的正確方便,《菩提道次第

廣論》即是三法印的開展。《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分四科,首先甲一講造者的成就

,因為我們也希望成就,所以要找一個理想當中所仰望的典範,例如你想做總統,或者

想要財富,像王永慶一樣,那他是怎麼成功的?世間做父母的常指給孩子看:「你看那

一家的孩子多麼精采!你應該向他學啊!」那麼我們學佛的佛弟子,豈不是應該以佛法

當中真正有成就的人做為榜樣。所以甲一的內涵先告訴我們造者的殊勝。甲二是法的殊

勝,甲三是學的人應具足什麼條件。之後我們怎樣如理一步一步做,就是甲四。所以三

法印正是說明這樣的內涵,我們先在理路上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漸次深入去改善,這

是佛法的特徵,真正來說,這也是任何一個人必經之路。以上是三法印的內涵跟效應。


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我們再談為什麼有許多知識份子會受騙上當,無非是因為他覺得

這樣會得到好處、利益。但是假定你了解一切都是業感緣起,好處、利益不會從天上掉

下來,知道如是因如是果,也就不會被他所騙。


進一步來看被騙的原因,總不外乎有人設了一個騙局,讓你得到小小的甜頭,告訴你要

這樣才能得到好處,引發我們內心當中的貪欲,你就被他所騙。了解了佛法以後,並不

是要把貪欲心拿掉,而是要把它變成善法欲。我們了解,並照著正確的道理漸次走上去

,的確可以得到離苦得樂。苦樂的根本是煩惱,最嚴重的是貪、瞋、痴,像這種的貪對

我們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如法的去做,希求得到真實的功德,這叫做「善法欲」。經論

上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修行是件苦事情,我們願意去做是因為了解照著正確的方法去

做,可以用小苦去掉大苦,得到大樂。就算是世間任何一個成就,都要經過一些努力,

沒有一樣東西可以不要努力就自然掉下來的。所以我們清楚修行的特徵後,就不會受騙

,一定是根據緣起,或者說是因果的本質。


.緣起與因果

 
我們常會覺得好像緣起就是因果,事實上緣起的範圍比較廣,因果比較狹。凡是緣起的

現象,大體上呈現三個面貌,第一是因果的必然性,第二是相待性。比如說好壞、大小

、長短、冷熱,這個叫相待性。今天你穿多了會覺得熱,穿不夠會覺得冷;或是說不同

的人感受也不同,你感覺熱,他感覺冷,這都是對比出來的,以我個人的感受,來對比

這件事情。像這個茶杯你無法說它大或小,也許你覺得大,因為你平常用的茶杯比較小

,所以根據你習慣用的茶杯去衡量它,但是它本身並有沒有大小的問題;如果另一個人

平常是海量,他看這個杯就太小了。所以這個緣起的現象一定是相待性。

 
以上兩個比較容易懂,緣起還有一個名物的特徵。凡是緣起的東西,都叫假名有,或者

叫假有。就是前面說的,萬法不是實有的,也不是天生而有的,是種種因緣條件組成的

。當這個東西呈現的時候,不一定有名字,也許是最初發明的人異想天開想出個名字來

代表它。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是先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然後有一個名字。這個名物之

間也有一定的關係,「名」就是名字,「物」就是名字所指的內涵,這東西是無常、變

化、也是無我的。譬如這個茶杯為什麼叫它茶杯?因為它是裝茶的;如果不是裝茶,裝

著水,就叫它水杯;如果裝了酒的話,就變成了酒杯;或者同樣是茶杯,一個是鋼做的

,一個玻璃的,那又不一樣了,這是名物之間的交錯關係。然後又有相應或者相剋的相

待關係,這些都是緣起當中必然的現象。

 
當我們真正了解名物的特點後,對因果的必然關係會把握得比較準。因此一般的騙局,

我們就比較不會受騙,何況那些騙局很明顯的有一樣東西在裡頭,有的是騙錢財,用宗

教的幌子來騙人,例如照片會放光,或者其他神通。假定不太了解佛法,還可能被他騙

,如果正確深刻了解佛法以後,知道其中一定有它的次第和內涵,那個騙局就不能得逞



 
我們學佛法真正的目標,就是要認識世間錯誤的一面,不再被它迷糊,而後照正確的道

理步步走上去。如果周圍的人不懂得這一點而走錯了,那我們可以用所學的正確標準來

衡量,真假立刻判別出來,不但自己不會受騙,而且讓周圍的人也避免受騙,又可以維

持社會的安寧,這是多好的事情!

 
我們學廣論,好像沒聽說過三法印,很多人在學廣論之前,已經接觸佛法很久了,好像

也沒聽說過。實際上這是因為現在末法了,大家不太注意。最早在印度的時候,衡量是

否為佛弟子,有不同的標準,曾經有一派並不是以皈依來衡量,而是以是不是接受三法

印做為指導你人生的原則來衡量。是,才叫做佛弟子!那是非常嚴密的標準。我們所學

的是阿底峽尊者的傳承,是根據是否皈依三寶來判別是否為佛弟子,而正皈依是法,法

的內涵就是三法印,所以其實皈依法也已經涵攝了三法印。


.廣論與三法印

 
我們現在不妨以廣論的內涵去看三法印。一開始是甲一、甲二、甲三,真正修行是從甲

四開始。首先要跟隨善知識聽聞,然後要修行必須要利用暇滿人身。第一要思惟觀察無

常的道理,不過它是指粗顯的,並沒有講「諸行無常」,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廣論

上告訴我們的就是諸行無常,前面基礎準備好了,再不斷的深入,到最後是奢摩他、毘

缽舍那。奢摩他是止,毘缽舍那是觀,觀一切法緣起無我。了解以後,如法去修行,得

到涅槃寂靜,這是廣論內涵。


末法時最盛行的是念佛,因為是末法,法在世間漸漸消失了,也不懂怎麼修;或者懂了

,卻沒有修行的環境,就算有條件,可是一天到晚為了生活忙得透不過氣來,所以只有

念佛了。世間的真相是諸法無我,緣起性空,我們看不清楚,所以流落在生死輪迴當中

,枉受辛苦,現在唯一解決的辦法要修行,偏偏現在這個時代不行,只好趕快拼命念佛

。現在念佛的人很容易走上一個岔路,總覺得好像隨便念幾聲,死的時候就可以到極樂

世界,哪有這樣容易啊!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真的念佛,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因為

他看得很清楚,我們隨時會死,忙世間的毫無意思,所以他是真正了解了三法印的內涵

,曉得流轉生死毫無意義,生起了厭離心,又沒有正確的方法可行,只有拼命念佛,希

望佛的大慈大悲救我們到極樂世界,到了那裡有最好的環境,再照著三法印一步一步提

升。所以念佛法門的根本內涵,一定也是以這個特徵為主。所以假定我們念佛,卻被這

個騙局騙了是有可能的,因為不了解法!但是念佛跟這個騙局一定是兩回事情。

 
其次談禪。禪是因為了解佛法的特徵,原來我們把這個「我」看得這麼重要,好像是永

遠不變,實際上是無我的,沒有真實的我,因此努力思惟去找這個我。所以禪門公案當

中很重視參話頭。簡單說明一下什麼是話頭,例如叫你參「念佛的是誰?」這個還用問

嗎?我念啊!其實這不是一個問答題,若是照字面去回答就毫無意思,是要去找出「我

」的真實行相。還有一個話頭是參「什麼是你本來面目?」這是當初六祖大師對一個上

首弟子慧明說的,結果他當下恍然開悟。悟些什麼我們不知道,真正的開悟,就是見到

無我。


真正在開悟的境界當中,照見五蘊皆空。平常我們看見的我消失掉了,佛教的經典當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諸佛的心要,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

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每一個人都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

依緣起聚合而成的一個假有,沒有真實的本體,即五蘊自性空,我們凡夫眼光去看是有

,以般若去看是沒有。般若就是真實的智慧。所以參話頭不是問答題,「我到底是誰?

」、「誰在念佛?」、「什麼是你本來面目?」真正參禪要下苦功,所以古人一參往往

幾十年乃至一輩子。我們現在跑到佛堂裡面坐了七天,覺得很有意思很受用,假定這樣

就好的話,為什麼古人要花一輩子還不行?有很多禪門的祖師花幾十年功夫,而且宿生

有大根性的人才能開悟,所悟的也就是諸法無我的內涵。


講到這個是要說明以「三法印」來辨別是佛法、非佛法。一般來說,佛所開示的最完整

的內容,可以用三法印來涵蓋,可是到後來因為佛弟子們的根性差別,開展出不同的法

門。在漢地有禪、淨、律、密、教下三家。禪、淨剛才講過了,律是什麼?整個的佛法

來說,修行不外乎戒定慧,而且有一定的次第。我們為了解決人生問題,究竟離苦得樂

而去修行,第一步是戒,戒並不只是受了戒以後,告訴你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

不喝酒,真正的戒不是這個,也沒有離開這個,就像廣論的「道總建立」當中曾經談到

三士之名,下士、中士、上士。下士分兩種:下士、共下士;中士分兩種:中士、共中

士;上士之後又可分顯教、密教。如果忙了半天是為了現世安樂,這個叫下士。修行人

也要為現世忙,但是目標是為了後世。為什麼修行人還要忙現世呢?因為修行要藉重身

體及修行的環境,我們稱它為資糧,所以為了繼續不斷的修行,必須要努力以得到暇滿

的人身,以及好的增上環境。這一部分我們稱為共下士,因為這個是跟下士共同的。就

像我們念書,只想念小學的,固然在小學裡念;準備念中學、大學的,也要念小學,所

以為了念中學、大學,而現在就讀小學這叫共小學。這個下、中、上是阿底峽尊者的《

道炬論》所講的,在《瑜伽師地論》的〈攝抉擇分〉中說:受持非律儀非非律儀的叫做

下士;受持聲聞緣覺相應的淨戒律儀的叫中士;受持菩薩律儀的叫上士。律儀是專門名

詞,也就是戒。

 
我把「戒」簡單說一下,然後再講定慧。佛法告訴我們的戒定慧,有一個特點,我們不

是要離苦得樂嗎?可是因為透過「迷」的眼睛,對世間的真相看不清楚,乃至看錯了,

造了輪迴的業,所以雖想離苦得樂,可是結果是離樂得苦。佛是覺者,看清楚世間的真

相而解脫,因此,應該照著佛告訴我們的方法修改我們的行為。要修改行為還是在現實

生活中,不同的是,面對境界時,以前是照著跟無明相應的理念、行為習慣去做,現在

要改一個方向,是叫修行。以前看見喜歡的東西總是想辦法得到它,現在不是,要捨掉

這個,凡是不順佛法的我們不可以做;反過來,該做的事雖然不習慣,現在我也要去做



 
「戒」的目標是要解決生死輪迴。所以真正的戒是從中士開始,前面引的《瑜伽師地論

》中的「受持非律儀非非律儀,以及受持聲聞緣覺的淨戒律儀」,到受持「聲聞緣覺」

淨戒律儀的時候開始叫做戒,因為這時開始才是以跳出生死輪迴為準的戒條,對著境要

照這樣的戒條去做。至於共下士叫非律儀非非律儀,不是戒,也並非不是戒,兩個否定

變成肯定,是說它雖然不能幫忙你跳出生死輪迴,但是可以使你得到生死輪迴當中的好

處。

 
現在我講的禪、淨、律、密當中的律宗是以中士以上的標準去衡量。為什麼要持戒?因

為世間一切諸行無常,我們由於無明,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一直輪迴生死,了解了這

個道理以後,要求涅槃寂靜。真正想從眼前這個迷的境當中改過,必須要戒除一些不好

的習慣或行為,這叫「止持」;相反的,有些事情你本來不習慣的,這時要去做,叫「

作持」。所以律宗真正的中心也是從三法印開展出來的,而且律宗是所有佛弟子的標準

,只是現在很少人去研究、深入,但是「律」一定是從這個地方談。以「密」而言正規

密法也必定建立在前面這個基礎之上;「教下」更是專門談這個問題的,不管賢首、天

台或唯識法相都是。

 
因此可以簡單扼要的說,整個佛法衡準的標準是三法印。現在社會上發生以宗教名義騙

人的事件,如果周圍的人也被騙,那我們可以告訴他:「假定你早一點肯相信我,學習

正統佛法的話,就不會走偏。如果社會上人人都能了解,以宗教來騙人的事件也不會出

現了。現在已經發生了這個事情,你還不趕快學佛、學廣論?」即使沒辦法勸別人,我

們了解了以後,更應該告訴自己:「以前我可以不好好的學,今後我要更加好好的努力

。」因為過了幾年,大家一定把這件事忘得乾乾淨淨,但怎麼保證這種事情不會換湯不

換藥又來騙你呢?所以現在趕快努力還來得及呀!我們一步一步地照著廣論去深入,固

然會了解,但是這樣要很長一段時間,畢竟在座大部分學廣論是業餘的,而這種詐騙事

情隨時可能又發生的,所以我就先很簡單扼要地把這個佛法的精要--三法印介紹給諸位

。」

資料來源:http://bwmc.org.tw/ff/ff02.htm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恰克 的頭像
    恰克

    阿蘭若外一俱盧舍

    恰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