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師/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今天要介紹佛法的一個基本概念--三法印。佛法的內涵無非是以三法印的內容為標準,

以此衡準世間的一切,讓我們認清楚該走的路。實際上要徹底了解三法印,不是一生兩

生的事情。談這個問題是因為現在有人假藉佛法之名行詐騙之實,使得很多原先不信佛

法的人,對佛法產生更深的誤解,乃至於很多對佛法有一點信仰的人,也受到極大的影

響。因此我想向大家說明,做為一個佛弟子,如何以佛告訴我們的三法印,來辨別是佛

法還是非佛法。首先說明什麼是三法印,其次談三法印對我們有什麼價值。


「三」是一個數字,「法」指的是佛法。廣義來說,世間所有的萬事萬物,也就是我們

認知的對象,以及存在的所有一切,佛法裡統稱為「法」。其實佛就是覺悟者,「佛」

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覺」,他對世間所面對的萬事萬物--「法」的真相覺悟了。這

個真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說明,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三個,如果合乎這三個標準的就

叫做佛法;反之就不是佛法,因此稱它為三法印。「印」就像我們世間通用的大印,比

如政府的印叫關防,大印一蓋,到哪裡都行得通,現在是由正覺者世尊所開示的三法印

來看世間的萬事萬物,以這三點衡準出來的就是佛法。


.正皈依


佛出世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佛跟一切有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希望離苦得樂。既然

目標是一樣為求離苦得樂,但是,差別是佛得到了,我們沒得到。佛得到的原因是他對

世間的真相看清楚了;世間的人所以得不到,是由於迷糊,或者稱為無明,由於無明所

覆蓋而輪迴生死。了解佛法以後,透過佛法去觀察、去行持,我們稱之為修行,就是修

改以前在錯誤認知之下的行為。所以依佛法認真一步一步深入的,我們稱為修行人,走

到最後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世間的無明之行是永遠輪迴生死,雖然推動他人生的目標

也是離苦得樂,但因為對事實的真相認不清楚,或做不到,所以白忙一場,在生死輪迴

中吃冤枉苦頭。所謂「小人枉自為小人」,就是這個意思。

 
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照著去修改我們的行為,最後得到究竟的果--成佛;小則解決

自己的問題,跳出生死輪迴。究竟的果是要幫助一切人成佛,徹底解決一切問題。人都

希望離苦得樂,可是每個人用的方法不一樣,我們佛法的方法去做,就是皈依佛法僧,

為什麼要皈依?因為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離苦得樂之道。

 
在《瑜伽師地論》或《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也說,因為我們感覺到世間的苦,要想除

苦,所以要找真正可以依靠的人,這也就是皈依的境--能夠做我們皈投依靠的對象,必

須具足四個條件:第一,他一定是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假定他自己都沒辦法解決,怎

麼能救我們?第二,他不但自己解決,也要懂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我們

去找他,他也沒辦法幫忙。第三,他有這個願心,願意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否則他雖然

有這個本事,但是他不想幫忙,你找他也不一定有用。第四,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並不

會因為你給他什麼好處,他才幫你;而是你只要肯聽話,照著去做,他都願意幫你。佛

說:「我之所以解決問題,是我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今天你皈依我,如果你不照著正

確的方法去做,我也救不了你。」所以佛希望我們照著他的話去做,真正離苦得樂,並

不是想從我們身上謀取什麼利益。因此,我們想離苦得樂,就必須皈依,而皈依的對象

必須具足這四個條件。

 
真正皈依時該怎麼做?《廣論》上說,應先看佛、法、僧的功德。我們覺得世間很苦,

信賴佛有這個能力能救我們出苦,如果透過觀察,認識佛的確有這樣的功德,不管祂的

身、語、意,都完全具足這個條件。就好像我們長大了要選一個職業,要先了解哪一個

職業最好,將來最有出路,我們就朝這個方向去走。現在既然已皈依佛,當然要看一看

皈依的對象,他如法修行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真正了解以後,內心會產生一個非常崇

敬仰望的心情,覺得「這個才是我要的!將來我也要學佛一樣走這條路。佛告訴我們正

皈依的是法,因為只要照這個道理一分一分去做,苦就慢慢的淨除,最後得到圓滿的功

德。要想照著去做就要修行,要修行要有同伴,也就是僧,所以做為一個正式的佛弟子

要三皈依。一般來說,辨別是佛弟子或非佛弟子,是以皈依為準。

 
大家也許會覺得現在好像有很多人皈依,這裡要明確界定一下,什麼才是真正佛法告訴

我們的皈依。也許有些人認為三寶、佛法很好,或者某個師父很好、很有聲望,皈依他

可以得到很多好處,所以我去皈依。也有一種是人家拉你去,人情難卻,你就莫名其妙

的去拜三拜,包了一個紅包,念了幾句話,有了一個法名,我們以為這樣就是皈依了。

以佛法來說,不是!

 
不過,的確有的人像前面所說的,剛開始並不是那麼堅定,可是他內心的確想透由佛法

來追求離苦得樂之道,只是因為眼前或許為生活忙碌,一下子不大可能全部投入學習佛

法,不過他一定會漸次漸次的深入。所以總結來說,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覺得這個

才是人生崇高的理念,並依照著佛法來修行,步步提升,不但改善自己,還要改善一切

眾生,究竟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才能稱為正皈依。所以皈依不是以皈依證有幾張,老師

有幾個來算,而是對於世尊的教法,透過皈依的師長告訴我們,自己願意如法去行,這

個才是佛弟子。所以佛弟子與非佛弟子的辨別是在如法與否。

 
現在簡單的從三方面來說明,即佛講的三法印。在漢地有兩個不同的說法,一個叫三法

印,一個叫四法印。真正了解了以後,三法印跟四法印是同樣一件事情,我們真正趨入

必須從這個基礎步步深入,否則都是空話。


.三法印

 
所謂的「實相空性」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也可以說出一大堆道理,可是好像跟我們了不

相干,因為以我們的程度,根本沒辦法契入。現在在理論上稍微做一點說明,就會比較

清楚的了解。三法印第一個是諸行無常,第二個是諸法無我,第三個是涅槃寂靜。如果

加上有漏皆苦,叫四法印。


.有漏皆苦

 
現在先解釋有漏皆苦,「皆苦」,就是統統都是苦的。「漏」就是煩惱的異名。並不是

說我今天心裡不高興就叫煩惱,佛法的煩惱是專門指我們內心當中一種不寂靜相,這又

分見惑、思惑。煩惱的根本是我執,只要有煩惱,一定會推動我們造很多業,由煩惱造

的業,結果一定是苦。煩惱本身就是個苦;造了業以後感果又是苦;當苦境現起時,往

往又會引發我們的煩惱再去造業,永遠在生死的苦輪當中轉,所以根本原因就在煩惱。


.涅槃寂靜

 
假定把煩惱解決了,這個苦就會消失。苦消失的境界就是涅槃寂靜。「涅槃」是梵文,

翻成中文就是苦果及苦因都消失掉了。寂靜,我們不太容易了解,因為沒有體驗過,不

過可以勉強的說,它是一種真正的快樂,現在我們的快樂是不究竟、不圓滿的;真正涅

槃寂靜的境界才是究竟圓滿的快樂。

 
我們對萬事萬物的認知當中有很多是錯誤的,要獲得正確的認識通常有兩種方法,最好

的方法就是直覺,直接的去體會,佛法有個專有名詞叫「現量」。譬如說今天你跑得很

熱、很累,手上有一條冰毛巾,你一擦就覺得很清涼,就是這個感受,這個是比較單純

的。如果這件事情本身比較複雜,特別是精神上面比較抽象的,不是那麼容易就感受得

到,而且有一些東西必須要透過學習,然後自己去實踐,漸漸的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得到

。「學習」這個事情勉強不來,一定要我們自己願意去做,所以一定要有一些理由,使

得我們能夠信服,願意改變我們的方向跟著走。雖然這些啟發信心的理由,我們還沒有

直接體會到,但是只要我們信得過,了解大概的內容就可以了,佛法當中有一個專門名

詞叫做「比量」。譬如世間人會說:「你好好的念書,將來去留學拿博士學位啊!」到

底博士是什麼我們不太清楚,不過被人家這麼一說,我們內心當中可以想像到一個大概

。現在關於「涅槃寂靜」的內涵我們沒體會到,但只要先確定人生的目標,認識理論後

照著去實踐,慢慢地就能夠體會。用我們現在的快樂標準去想可能錯誤,所以佛告訴我

們「寂靜」才是真正的快樂,也就是說,所有痛苦的因跟果都消滅了。以上所說的是四

法印當中的後兩個:有漏皆苦、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

 
若依次第來解釋,第一個是諸行無常,「行」是行為、作為,實際上「諸行」就是指一

切的有為法,也就是說,凡是所有我們造作出來的,不管從因到果,都是有為法。「為

」就是行為、作為,或是變化、流轉,所以有為法的特點是「無常」。我們通常對無常

會有兩種概念,一個是人死了叫無常;另一個是說,所有事物不能常保,這兩個都是很

粗淺的無常。佛法講的諸行無常是比較細微的,所以無常有粗細兩個相,粗顯的一定涵

攝在細緻的當中。凡是一切有為的法,要保持恆常不變,根本不可能,所以沒有「恆常

不變」這個特徵,就是「諸行無常」。

 
所有在三界六道之內的一切,沒有一樣例外,永遠都在變化。譬如我們住的這個鋼筋水

泥的房子,好像幾十年乃至幾百年都不會變,實際上所有這些東西都是表相,它真實的

內涵卻變化得非常快,快到連一剎那能夠保持這個定相的狀態都沒辦法。這個內涵我們

很難懂,一般來說,「現量」當然談不到,就是以「比量」,用道理去講,也不是那麼

容易體會到。我們會以為明明這個東西是鐵作的,在這裡幾百年不壞,怎麼說它一直在

變?現在科學上已經觀察到,原來這些東西表相上是這樣,實際上裡邊是快速地在變化

。佛真了不起,他不必靠科學就可直截了當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東西沒有一個例外,

剎那剎那都在變化,這叫「諸行無常」。

 
為什麼會無常?因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造作的,凡是造作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凡是由

因緣而存在的東西,都是無常的。譬如一場法會,這是因緣所成的,有人願意講、有人

願意聽,也找到這個法會的地方,才能成辦。又譬如我們使用的桌子、椅子,有的是鋼

鐵做的,有的是木頭做的,透過人工製造,就變成桌子、椅子。譬如說我們人,我們的

身體是父精母血結合,然後生下來,靠食物、營養等慢慢增長,還要更多客觀的條件,

心靈亦復如是。既然這些東西都是要各種因緣,而因緣一直在變化,而且輾轉的會互相

影響,所以它永遠在變化。這種無常相很深細,一般人看不見,但是這是所有世間的一

切事物的真相,這一部分雖然不一定能夠很明確的看見,但是比較容易體會也容易接受




.諸法無我

 
最後要講「諸法無我」,這個比較難,實際上這個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從「諸法無我

」向前可以講無常,向後可以講涅槃,向上可以說一實相。因為「諸法」就是所有一切

的法,前面講的諸行是專指有為法,現在這個諸法無我的「法」包括有為、無為。單是

這個有為、無為就不大容易懂,簡單來說,「有為」就是指三界之內會輪迴生死的;「

無為」就是超出有為的聖人之法。只要存在這個世間的,不管是凡夫或聖人,所有的這

些現象都有個特徵--「無我」,這很不容易了解。例如每個人都叫我日常,如果「無我

」的話,我是什麼?有人學佛以後會講:「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這麼執著。」誤以為

這樣就叫做「無」,如果否定掉就沒有的話那談它有什麼意義?所以「有、無」是相對

的,要談「諸法無我」,必須在這個「緣起有」上面談,說它沒有真實的自性,一旦離

開了「緣起有」談自性空,那是空話。一切法的存在,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緣起性空

」,這也是《法華經》的中心。

 
所有一切法,沒有一個例外,都是性空,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緣起的存在,所以性空跟

緣起,是一體兩面。就像我們的手,可以看得見它是緣起的,有骨頭、有肉、有皮,手

的存在,是由這些因緣條件存在的,它的本性空。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性空,這是佛法

最重要的中心理念。是在這個狀態當中才說諸法自性空無,這個才是佛法所講性空的內

涵。因此凡是任何一樣東西,不管有為、無為,都是這樣的一個行相,這個才是真實的



 
有時我們給它取一個名字叫真如,什麼是真如?本來就是這樣,這才是真的。所有的東

西都是這樣,從緣起的方面去看,不斷的在變化,所以說諸行無常;而它的本質是真如

,或者叫諸法無我。了解了這個特徵以後,不再有生滅的變化,那是涅槃寂靜;所以事

情整個的中心就是真如實相,如果我們單從這個上面談叫一實相印。這個實相必然會顯

出幾個面貌來,一個是諸行無常,一個是涅槃寂靜,它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我們或者

從性空方面去講,或從緣起方面去談,其實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這是三法印跟一實

相之間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恰克 的頭像
    恰克

    阿蘭若外一俱盧舍

    恰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