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佛陀的啟示」
佛教是一種生活方式,主要的是要遵守八正道。當然在所有佛教國度裡,都有
在法會時舉行簡單而優美的儀式。寺院裡也有供奉佛像的佛龕、塔和菩提樹,
以供教徒瞻拜、獻花、點燈、燒香。這種儀式,卻不能與神教的祈禱相比。它
只是為紀念一位指示迷津的導師所表示的仰幕之忱而已。這些傳統的儀式,雖
然是不必要的,卻也有其價值。
以為佛教是只注重崇高的理想,高深的道德與哲學思維,而不顧人民的社會與
經濟利益的人是錯了。佛是很關心人類的快樂。可是他也很知道,如果物質社
會環境不佳,想過這樣的日子是困難的。
佛教並不認為使物質生活舒適,就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達到一個更崇高的目
的的條件。但是這條件卻是不可缺少的。要想為了人類的幸福,達成更高的目
標,這條件是少不了的。因此佛教承認,即使一個和尚在僻靜的地方獨自修習
禪定止觀,要想修習成功,最低限度的物質環境仍是必需的。
佛並不將人生與它社會經濟背景的關係剝離。他將它視為一個整體,顧到它社
會、經濟與政治的每一面。他有關倫理、精神與哲學問題的教誡,知道的人不
少。可是關於他在社會、經濟與政治方面的教誨,就少有人知了。這情形尤以
在西方國家為然。但這方面的經典,散見於古佛籍中為數極多。現在試舉幾個
例子如次:
《長阿含經》中明明白白地說貧窮也是非義與罪行之源。諸如偷盜、妄語、暴
行、憎恚、殘酷等,莫不由此而生。古代的帝王,和現代的政府一樣,盡力想
以懲罰來抑止暴行。同在這《長阿含經》裡的另一經Kutadanta Sutta中已說
明這種方法是何等的徒然。它說這種方法絕不能成功。反之,佛倡議要芟除罪
惡,必須改善人民的經濟狀況:應當為農人提供稻穀種子和農具,為商賈提供
資金,對雇工給予適當工資。人民都有了能夠賺到足夠收入的機會,就會感到
心滿意足,無有恐怖憂慮,結果就國泰民安、罪行絕跡了。
因為這緣故,佛就告訴在家眾,改進經濟的狀況是非常的重要。但這並不是說
他贊成屯積財富,貪求執著。那是和他的基本教誡大相逕庭的。他也不是對每
一種的謀生方式都同意。有幾種營生如製造販賣軍火等,他就嚴詞斥責,認為
是邪惡的生計。這在前文已經講過。
有一個叫做長生的人,有一次在拜訪佛時說道:「世尊啊!我們只是普通的居
士,與妻子兒女一起過著家庭生活。可否請世尊教我們一些佛法,能使我們在
今生後世都享有快樂?」
佛即告訴他有四件事可使他現生得到快樂。第一:不論他從事那種職業,必須
求精求效,誠懇努力,並熟諳其業務。第二:對於以其本身血汗換來的收益,
必須善加守護(此處所指的是要將財物妥為收藏,以免為宵小所覬覦等。這些
觀念必須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一起考慮。)第三:須親近忠實、博學、有德、寬
大、有智而能協助他遠離邪途、走入正道的善知識。第四:用錢必須合理而與
收入成比例,不可靡費,亦不可慳吝。意即不可貪心積聚財富,亦不可奢侈揮
霍。換言之,應當量入為出。
接著,佛又解說四種可以導致在家眾身後快樂的德行。(一)信:他應當堅信
道德精神與理性的各種價值。(二)戒:他應當克制自己,不毀傷、殺害生物
,不偷盜、欺詐,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三)施:他應當奉行慈惠,對
於財富無所貪著。(四)慧:他應當發展能夠導致徹底滅苦、證入涅槃的智慧
。
有時候,佛甚至於談到如何用錢、如何儲蓄的細則。比方說,他告訴善生童子
,應當以他收入的四分之一作為日常費用,把一半投資在事業上,再把四分之
一存起來以備急需。
有一次佛告訴他的一位最忠誠的在家弟子,也就是為佛在舍衛國興建有名的祇
園精舍的大富長者給孤獨說:過著普通家庭生活的居士,有四種樂趣。第一:
能享受以正當方法獲得足夠的財富與經濟上的安全感。第二:能以此財富慷慨
的用於自己、家人及親友身上,並以之作種種善行。第三:無負債之苦。第四
:可度清淨無過而不造身口意三惡業的生活。此中可注意的是:四項中倒有三
項是經濟的。可是,最後佛還是提醒那位富翁,物質與經濟方面的樂趣,比起
由善良無過失的生活所生起的精神樂趣來,尚不及後者的十六分之一。
從以上所舉幾個例子看來,可見佛認為,經濟的福利對人生的樂趣是有其必要
的。可是,他不承認僅是物質而沒有精神與道德基礎的進步是真正的進步。佛
教雖然鼓勵物質方面的進步,但其重心永遠是放在精神與道德的開展方面,以
謀求快樂、和平而知足的社會。
--
- Mar 10 Fri 2006 11:15
佛的教誡與今日社會-佛弟子應合理求財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