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怨無悔推廣宗教交流的馬天賜神父
◎ 賴世榮 ( 世界宗教博物館 )

  在靈鷲山,在台北講堂,經常可以看到一位年逾七旬、頭髮灰白的外籍
神父身影,他經常風塵僕僕的帶一些國際友人參訪無生道場,默默的推動著
宗教交流工作。他是誰?他為什麼那麼熱心的投入宗博的志業?他就是馬天
賜神父,一個把生命奉獻給天主教的外籍神父。

  渾身散發著長者風範和弘道者胸襟的馬天賜神父是法國人,來台近四十
年,目前是天主教主教團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的執行秘書兼中華民國宗教
與和平協進會的理事長。他和台灣各大佛教團體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是什
麼因緣促使他遠渡重洋來到寶島台灣,又和台灣宗教界有著如此緊密的關係
?這要從頭說起。

  從民國五十二至五十四年馬神父在台中天主教大專學生中心、東海大學
及逢甲學院服務。剛好是天主教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世界主教會議)的
時期,當時大公會議的文獻特別談到教會向內和向外的雙重使命:教會必須
走向全人類,與所有的人交談,為整個人類服務。公佈於一九六五年十月廿
八日的「教會對其他宗教的態度宣言」很清楚地強調宗教交談的重要性及時
代需要。這宣言改變了馬神父的後半生生涯。

  一九六六年他回到離開多年的法國,到巴黎大學的漢學研究所就讀,研
究中國宗教,兩年後回到台灣在輔仁大學擔任宗教輔導處主任。在這七年的
工作崗位中,馬神父對佛教有了全新的認識,為了協助當時的輔大佛學社團
-大千社,他特別到南投水里拜見懺雲長老,開始向他學習。回憶起這段過
程,他說:「這段師生友誼三十年不曾中斷」,他坦承和懺雲長老的接近,
對於認識佛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由於擔任天主教的宗教交流工作,自然而然的認識了許多佛教界的朋友
。八年前在師範大學的一項學術研討會上,他和心道師父有過短暫的交談之
後,第一次上山兩人一見如故,馬神父很快地認同靈鷲山的宗風和志業,尤
其對心道師父推動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極表讚嘆和支持。

  談到歷史上的宗教往往不在交談而常戰爭,優越感往往造成強烈的排它
性。馬神父認為這些歷史的事實使我們今天深深地感到對立與戰爭是違反人
性的,只有交談與合作能使人類進步和幸福。談到中國文化的包容精神,神
父說這包容的精神使中國歷史上沒有宗教戰爭,他也特別強調這種精神也就
是心道師父說的「尊重、包容、博愛」精神。

  談及天主教和佛教之間的差異性和共同點時,馬神父很誠懇的表示,在
教義上固然有很大的歧異,但也有更多相同的地方,都是我們應該承認和重
視,以便我們能夠實實在在彼此學習,共同合作。在日常生活方面有許多很
明顯的相同,尤其是佛教和天主教同樣重視聖職人員(比丘、比丘尼、神父
、修女)之培育、使命及貢獻。神父特別重視跨宗教的友誼,他把自己與許
多法師之間的友誼,看做他生命中最大的福氣之一。

  這幾年和心道法師兼益友的關係,他深深了解師父推行宗博的宏願,和
他促進宗教交流合作的使命是同一個目標,也就是推廣人間大愛,不分種族
、國籍、宗教,彼此和平共處。他們一起出國訪問、參與國際會議,馬神父
說:「對心道師父的計劃很有信心,只是這個計劃龐大,需要更多人出錢出
力,他願意為台灣社會及世界和平努力,自然更願意全力協助推展宗教博物
館的早日完成。」他盼望幫助心道師父結合所有佛教界的力量和其他宗教一
起來推動。

  訪談結束後,馬神父這位和藹的長者,提到聖經中的一項重要的觀點,
即耶穌基督是以「上主的僕人」的身分,來拯救世人、服務萬民,來這世上
不是為接受服務,而是要服務人群。當然神父願意不斷地向耶穌基督學習,
他也說:「在宗教交談中,在不同宗教人的身上,常看到為人群服務的耶穌
基督並向他們學習。」馬神父這位大菩薩,這句話真教人發人深省。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恰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