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阿含經故事選》090.見井水的準解脫者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南郊祇樹給孤獨園,對比丘們說:
  
「比丘們!除了依於信仰,除了依於直覺偏好,除了依於相信古老口傳,除了依於理性
 思惟,除了依於深思所成的觀點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向人說明解脫的證知:生死
 已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該作的都已完成,不再有往生下一輩子的後有愛了呢?」
  
比丘們請求佛陀教說,佛陀說了:
  
「比丘們!是還有其他方法的,例如,當眼等六根,識得色等六境,而引起貪、瞋、癡
 時,覺知自己心中有了貪、瞋、癡;不起貪、瞋、癡時,覺知自己心中沒有貪、瞋、
 癡,這樣的覺知,是依於信仰?依於直覺偏好?依於相信古老口傳?依於理性思惟?
 依於深思所成的觀點嗎?」
  
「不是,世尊!」
  
「比丘們!這樣的覺知,不是依於智慧而明白的嗎?」
  
「是的,世尊!」
  
「比丘們!這就是在信仰、直覺偏好、相信古老口傳、理性思惟、深思所成的觀點之外
 ,能夠向人說明『生死已盡……』之解脫證知的方法。」

      ※        ※        ※
  
有一次,尊者那羅、尊者茂師羅、尊者殊勝、尊者阿難在一起討論。
  
首先,尊者那羅問尊者茂師羅說:
  
「茂師羅學友!能知道:『老死是因為出生,不離出生而有老死;出生是因為業力的蓄
 積成熟;業力的蓄積成熟是因為執取……;乃至無明滅則行滅;「有」的盡滅為涅槃
 』這樣的正知見智慧,除了來自信仰,除了自己的直覺偏好,除了相信古老口傳,除
 了是自己理性思惟,除了是深思所成的觀點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尊者茂師羅回答說:
  
「有啊!我有『老死是因為出生……「有」的盡滅為涅槃』這樣的正知見智慧,但不是
 來自信仰,不是自己的直覺偏好,不是來自相信古老的口傳,不是自己理性的思惟,
 也不是深思所成的觀點。」
  
「茂師羅學友!你說你有『「有」的盡滅為涅槃』這樣的正知見智慧,那你是諸漏已盡
 的解脫阿羅漢了嗎?」看來尊者那羅轉移了原先的討論方向,繼續追問。
  
這時,尊者茂師羅沉默了,顯然不願意回應這樣的質問,也許問題本身存在著矛盾,也
許他還沒有證得解脫,不是阿羅漢。
  
尊者那羅再三追問,但尊者茂師羅還是沈默,一時間兩人就僵在那裡。
  
這時,在旁邊的尊者殊勝,覺得自己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於是,徵得了尊者茂師羅的
同意,替代他回答尊者那羅說:
  
「那羅學友!除了來自信仰,除了自己直覺的偏好,除了相信古老口傳,除了是自己理
 性思惟,除了是自己深思所成的觀點之外,確實有『「有」的盡滅為涅槃』這樣的正
 知見智慧。」
  
「你說有『「有」的盡滅為涅槃』這樣的正知見智慧,那就是諸漏已盡的解脫阿羅漢嘍
 ?」尊者那羅再度關切這個問題。
  
尊者殊勝回答說:
  
「我說有『「有」的盡滅為涅槃』這樣的正知見智慧,但還不是諸漏已盡的解脫阿羅漢
 。」
  
「既然已經得到『「有」的盡滅為涅槃』的正知見智慧,怎麼還不是諸漏已盡的解脫阿
 羅漢呢?這樣的說法,前後互相矛盾!」尊者那羅不表同意。
  
這時,尊者殊勝就打了一個比方來說明:
  
「學友!譬如在荒野路邊,有一口井,卻沒有打水的繩子和桶子。當在炎熱的天氣下,
 有人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口渴。他來到井邊,確確實實看到了井中的水,但由於
 缺乏取水的工具,所以還沒能喝到水,這種情形,就如同我所說的:有涅槃的正知見
 ,但還不是解脫阿羅漢。」
  
這時,在一旁的尊者阿難聽了,對尊者那羅說:
  
「那羅學友!尊者這樣說,你還有意見嗎?」
  
「阿難學友!我對尊者殊勝這樣說,除了說他講得很好,講得很巧妙外,不能再說什麼
 了。」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相應部第三五相應第一五二經》、《雜阿含第三一三經》、
  後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三五一經》、《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六八經》。
  
二、不以「信仰、直覺偏好、相信古老口傳、理性思惟、深思所成的觀點」,而以六根
  認識六境的覺知,離貪、瞋、癡而證得解脫,說明佛法的修學,是重於經驗體證的
  。

三、見井水,但還未能喝到水,就像能勝解空性,對涅槃的內涵有相當的把握,但還沒
  能實際證入的菩薩,在願力與悲心的支持下,就有機會,也有一定的能力,在生死
  中濟度眾生。這樣,這部經可以看做是大乘菩薩行的理論基礎;早期經典中的重要
  依據。(參考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九四至九五頁)
  
四、比對《雜阿含第三五一經》與《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六八經》,其主要內容是十分
  一致的,只有以下三點小有不同:(一)故事的發生地點,前者說是「舍衛國象耳
  池側」,後者說是「憍賞彌(拘睒彌)之瞿師羅園」。(二)事件中,尊者殊勝與
  尊者那羅的角色,在兩部經中正好對調。
  
五、《相應部》之註釋書認為有「『有』的盡滅為涅槃」正知見智慧的人,為證第三果
  者,而尊者茂師羅為阿羅漢。




葛拉瑪經

(佛陀向葛拉瑪族人所做的開示。)

  1. 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為真。
  2. 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3. 不可因為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
  4. 不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
  5. 不可因為合乎自己觀點就信以為真。
  6. 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7. 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
  8. 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9. 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10. 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羯臘磨經

  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
  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
  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
  迷信教條未見安,經典所載非無疑;
  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
  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需益己復益人;
  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恰克 的頭像
    恰克

    阿蘭若外一俱盧舍

    恰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