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雜誌/李慧菊採訪整理
師父,您快樂嗎? 訪聖嚴法師
Q:你是宗教家,對生命自有看法,你快樂嗎?
A:我沒有辦法一句話回答你我很快樂或我不快樂,
因為這對我來說,並不成一個問題。
我的宗教、我的思想告訴我,這一個人生不過是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人不可能天天快樂,也不會天天不快樂,
只要明白自己的立場、確定人生方向,快不快樂,無非過程,並非究竟。
Q:所以你生活上不起強烈的感覺?
A:我也不是麻木。年輕的時候,也跟大多數人一樣,
過年過節有吃有玩,覺得快樂。
上佛學院讀書,準備考試很辛苦,考完了也會覺得快樂。
但是現在不再如此,我不會因為得到一樣東西而高興,甚至興奮。
我甚至不覺得自己完成了什麼事,因為以佛教徒的修道目標而言,
我還在過程中。但是,也沒有什麼事是沒有完成的,所以也不會有什麼不快樂。
所謂完成、不完成,是相對的,質跟量、時間(也就是過程),是它的變數。
你從不同的質、量和時間的角度去衡量,就有不同的結果,
你可以說它已經完成了,也可以說它永遠都不會完成。
以我的信仰而言,要到成佛,得大解脫,那才是究竟的快樂。
其餘的階段,都不會是真正的完成,但卻是在完成的過程裡。
Q:根據法師所著《歸程》及《聖嚴法師學思歷程》,
法師家境貧困,自小體弱,又遇到中日戰爭的動機時代,
你個人的成長經驗是如何轉化這些挫折和困境的?
A:對,我出生後六歲才開始會走路、說話,九歲才上私墊,
也是從「上大人,孔乙己」開始,但家裡窮,讀讀停停,也跟父兄做童工。
我並不是少有大志,覺得自己要立志成就奮鬥的,遇到大環境波折不已,
當時也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也沒有什麼辦法,很無奈的。
但現實既是如此,也只有接受它。
真正讓我確定人生方向,得到信心的,是個人的一次宗教經驗。
我14歲出家,奇怪的是,念私墊、上小學時,
我整部論語、中庸等古籍、都背得下來。
但做了沙彌,卻對經文沒輒,總覺得腦袋像一團醬糊,很難記誦,
師父見狀,要我拜觀世音萻薩。
於是我從此每天清晨四點就起來,拜五百拜,一拜兩、三個小時,
但一點不覺累,還感覺很輕鬆。
這樣過了三個月,突然間,我感受到腦中的醬糊一飄而散、頓覺清明。
那一年,我14歲,當下是很快樂,也知道佛法的好,
於是立志一生向佛,並且弘揚佛法。雖然過程很艱辛,我一點也不覺苦。
少念孩兒,多念佛
Q:但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如何能有源源不斷的快樂呢?
A:當然,追求快樂和滿足是自然的事,否則生命好像失去意義。
我認為一般人要得到快樂,應該來自自己對自己的滿意,
還是要由自己的心裡湧出快樂的泉水來。
但太多人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身上。
所以,要自己對自己滿意,也真不容易,必須是有思想的人,才能覺得問心無愧。
但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評價,很依賴親人、朋友對他的看法,
常常因為別人的眼光、別人的評價,而心情起伏、患得患失,而生出很多的煩惱。
我認識一個媽媽,早年跟丈夫離了婚,辛辛苦苦把兩個孩子帶大,
當時,兩個孩子很乖巧,對母親說:
「媽媽好辛苦,爸爸不好,我們討厭他;我們永遠愛媽媽,將來長大了,一定孝敬你。」
但是等到大孩子長到21歲,已離家獨立,小的18歲,也準備自立了。
這兩個男孩子雖不至於跟母親反目成仇,但也很疏遠,
偶而還說出讓母親心痛的話:「媽,像你這樣的女人,難怪爸爸要離開你。」
十多年過去了,換來這句話。
這位母親來見我,她不明白孩子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她自覺自己沒有變呀,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子,難道說自己錯了嗎?
我告訴她:「對,你錯了,就錯在那『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大了,
要談戀愛、交朋友,要有自己的天地,不要你管那麼多。
現在的孩子十四、五歲就覺得自己長大了,你再凡事插手插腳,
他們就要討厭你了,會變成仇人的。」
所以,我常對上年紀的人說,老了,要少念兒孩多念佛。
孩子長大,讓他出去闖,即使頭破血流也讓他去試。
他們回來求助也很好,不回來也很好。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才有趣。一對老夫婦事業有成、感情和睦,
後來移民到美國,三個孩子也有相當成就,
一個是會計師,一個是律師,還有一個是醫師。
這樣的家庭,不是人人艷羨嗎?但是,有一天,這對老夫妻到美國的道場來見我。
他們的不順心是因為在他們生日時,三個孩子沒有一個來祝賀,
連一通電話也沒有,好像彼此約好一樣,他們覺得被孩子冷落。
於是我問他們:
「孩子沒來電話,你們的生日就沒過了嗎?」
「也過啊,可是很窩囊。」
「那你們有飯吃,有房子住,有錢花嗎?」
「有啊!」
「那你們還缺什麼?」
「缺孩子的孝順。」
「你們三個孩子在人前對你們怎麼樣?」
「他們表現得很好。」
「那就夠了吧,你們在內衣食無缺,在外人人稱羡、面子十足,該滿足了吧。」
轉一個時空
就像前面兩個故事一樣,大多數的人,青壯時把生命全寄託於家庭、事業,
老了退休了,又寄託於兒孫,都把自己寄託於外在的、別人身上,
這樣是難得到大幸福,大快樂的。
Q:難道要把一切割拾,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真快樂?
A:不是的,是要為他人想,要把時、空、過程的因素加進來考慮事情。
像那對在美國的老夫婦,他們的孩子忙於事業、家,不也就跟自己年輕時一樣嗎?
大家處在「過程」中的階段不同罷了。
Q:只要常為他人想,自己和別人都可以快樂了?
A:也不是,我們處世時轉一個時、空,為人設身處地著想,
是幫助自己解開一個困局,擴大心胸,至於別人能不能因此快樂,也還得看因緣。
我這麼多年來受許多人的恩,但我是沒有辦法集所有的力量報恩的。
其中,甚至還讓恩人受委曲。
譬如早先是很熟的朋友,後來因為主、客觀環境的變化,疏遠了,
他們有他們的想法、做法。
我也有我自己的路,不能順著他們的方向,
自然無法滿足他們對我的期望,於是他們就失望了。
但遇到這樣的情境,我是無力處理的,因緣際遇人人皆殊。
因此,我在面對我的學生、弟子的時候,
我就會倒過來想,轉個念頭看事情。
在我弟子中,有好幾個年紀輕輕就過世了,也有還俗結婚的,
更有自己獨立門戶的,甚至成為基督教徒的。
但是我都不會因為他們的做為而不快樂,
他們也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行為,
不順我的心、如我意,是很正常的,
我自己不也是這樣讓人家不快樂嗎?
還有那些離我而去自立教派的學生,
在外公開批評我,寄書給我看,我也看的,了解他們的想法。
但是要教我變,跟著他們的方向走,當然也不可能。
這麼多年來,我始終走同一條路,
他們有不同的思考,要走別的路,也很好,
老話一句,因緣不同嘛。只要他們快樂就好,
為什麼一定要讓我快樂才好呢?這是沒道理的。
--
- Mar 28 Tue 2006 19:47
<對話>訪聖嚴法師 - 師父,您快樂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