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阿含經故事選》
069.複雜的業報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遊化,住在城北的迦蘭陀竹園竹林精舍。而尊者三
彌提,那時也在舍衛城附近,住在一處僻靜的林間小屋中。
這天午後,有一位名叫「普達梨弗」的出家外道,正好走到尊者三彌提的住所,就進屋
去參訪他,向他提了個問題:
「三彌提道友!我曾當面聽沙門瞿曇告訴我說:
『肢體和言語所造的業,那是不實在的,只有意念所造的業,才是真實的。又,有一種
禪定,當進入那種禪定時,會完全無感覺。』」
「普達梨弗道友!世尊不曾這樣說,你不要這樣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一件不好的事。
道友!世尊一再教導我們:
『如果故意造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那麼,業報是一定有的,若不是在當世,就
是在以後的來世。但如果不是故意的,那就不必然會有業報了。』
至於禪定,確實有一種禪定,當進入時,會完全無感覺。」
普達梨弗外道不同意尊者三彌提對業報的說法,再三地與尊者三彌提爭辯,尊者三彌提
也再三地重申他的看法。最後,普達梨弗外道問:
「三彌提道友!如果故意造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那麼,會受什麼種業報?」
「普達梨弗道友!如果故意造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那麼必定會受苦報。」
「三彌提道友!你隨沙門瞿曇出家多久了?」
「不久,才三年而已。」
普達梨弗外道心想,才出家三年的年少比丘,就能堅定地為他的老師辯護,更不用說是
長老比丘了。雖然他對尊者三彌提的回答,很不滿意,但一時也提不出什麼有力的反駁
,就掉頭走了。
他們兩人的對話,被坐在不遠處的尊者大周那聽得一清二楚。於是,尊者大周那就將所
聽到的告訴了尊者阿難。尊者阿難認為此事應當去稟報佛陀,就帶著尊者大周那去見佛
陀。
佛陀瞭解了來龍去脈後,告訴尊者阿難說:
「阿難!我不記得見過普達梨弗這位外道出家人,怎麼會對他說那些話呢!又,看那三
彌提比丘,愚癡而不明究理,普達梨弗所問的問題不明確,涵蓋了好幾種情形,他不分
開來回答,卻只以一種答案來回答。」
「世尊!三彌提比丘也許是依『諸受是苦』的道理來回答的,這有什麼錯呢?」尊者阿
難為尊者三彌提辯護道。
「看!阿難,連你也不明究理!三彌提比丘應當回答說:如果故意造樂業,而且也付諸
行動達成了,那麼必定會受樂報;如果故意造苦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那麼必定
會受苦報;如果故意造不苦不樂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那麼必定會受不苦不樂報
。 阿難!如果三彌提能這樣回答,普達梨弗一定被他折服。
阿難!如果你們能聽如來廣泛而深入地解說業報,一定能更加清楚而獲得法喜。」
「世尊!現在說正是時候,我們一定會好好記住,好好遵行。」
「阿難!有人不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但死後卻生在善報的天上。或
有得天眼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就堅定地下了沒有惡行、惡業報的結論,
並且執著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有些行惡者死後生天,但卻不
同意所有行惡者死後都生天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惡但死後生天的人,或因惡報已
在當生受完,或因現生所造惡業延後受報,或因前生強大的善報尚未耗盡,或因死時起
了與正見相應之善念的緣故。
有人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但死後卻生在惡報的地獄中。或有得天眼
神通的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就堅定地下了沒有善行、善業報的結論,並且執著
這才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有些行善者死後生於地獄,但卻不同意
所有行善者死後都生地獄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善但死後生地獄的人,或因善報已
在當生受完,或因現生的善業延後受報,或因前生強大的惡業尚未報盡,或因死時起了
與邪見相應之惡念的緣故。
有人不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死後生惡報的地獄。或有得天眼神通的
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認為確實有惡行、惡業報,這是我能同意的,但執著這才
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行惡死後會往生地獄,但卻不同意所有行惡
者死後就往生地獄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惡死後往生地獄的人,或因當生的惡行往
生,或因前生尚未報盡的惡業往生,或因死時起了與邪見相應之惡念而往生的緣故。
有人離殺、盜、淫、妄、……邪見等十惡行,死後生在善報的天中。或有得天眼神通的
修行者,正好看到這種情形,認為確實有善行、善業報,這是我能同意的,但執著這才
是唯一的真理,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我同意行善死後會生天,但卻不同意行善者死後都
生天的結論。因為如來知道,為善死後生天的人,或因當生的善行往生,或因前生尚未
報盡的善業往生,或因死時起了與正見相應之善念而往生的緣故。
所以,阿難!業報有四種情況:或有看似已報應,實際上卻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
無報應,但實際上卻已報應的造業;或有看似無報應,實際上也還未報應的造業;或有
看似已報應,實際上也已報應的造業,這就像有些果實還未成熟,但外表看起來卻像已
經成熟了的模樣;有的已經成熟了,但外表看起來卻還像尚未成熟的模樣;有的尚未成
熟,外表看起來也還沒成熟的模樣;有的已經成熟了,外表看起來也已成熟了的模樣。
」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七一分別大業經》、《中部第一三六大業分別經》。
二、今日,業力的觀念說來是蠻普遍的,但卻多淪於神秘與渾沌,即使有神通能力的修
行者,也不一定有足夠的神通力看得清楚,看得完整,更何況是一般人呢!業報的大原
則,雖然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實際上的作用與展現,通常是錯綜複雜、動態
變化,不是單純一對一反應,也不一定能立即因緣具足而反應展現的,所以,實際上很
難只用做什麼事,就得什麼報,那樣簡單的、僵硬的方式解說,否則或未得其利,先蒙
其弊,成為迷信的附和者。修學正見增上的佛弟子,應當把握緣起理則,從經典中多方
理解,再從日常生活中修學體證。
三、「一向問要一向答,分別問要分別答」,這應當是印度當時的問答與論辯原則吧。
四、故事最後的果實成熟比喻,《中部第一三六大業分別經》無。
--
- Mar 27 Mon 2006 15:48
複雜的業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